廣告

這是一個網路世代的電影,幾位年輕人在群組聊天的時候發生的恐怖故事,他們的多方對話模式,多出一個身份不明的「帳號」,而且這帳號不只是口氣引戰,還充滿恨意…

這部片的特色是它的電影劇照都是電腦螢幕截圖,因為整部電影的場景,都是透過一台 Mac 的螢幕所呈現的畫面,讓電影發燒友聯想近年內的另一部片 ‘雲端仇人’ 也是相似手法。

發生在線上聊天有一種新潮感,內容也有扣住某些懸疑元素,像是弄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而焦慮、人物之間互相懷疑,所以看的時候會感到驚悚和恐怖,另外是電影裡的程式很熟悉,SKYPE, SPOTIFY, YOUTUBE, FACEBOOK 都是電腦使用者會接觸的東西,順著情節發展會有一種吸引人的地方:那樣用會發生那樣的情況呀?這些都是這部電影,點子上蠻有意思的地方。

但是,電影全部的情節以電腦螢幕呈現,那台高效能的 Mac 同時開啟並且在多種程式之間切換,顯得資訊量有點重,人物說的話、打的字、一邊說話一邊開另一個視窗打字,還有來自播放影音的線索,很 online 讓我感到稍稍分心就好像沒看到什麼似的。另外,劇情有點單薄,看著情緒暴走的人物們,雖然會跟著他們一起緊張,但是也有點不知道在緊張什麼,到最後:呼!總算看完了。

整個來看,我認為是一部普普通通的恐怖片,不過想到它是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點子上的創意還是有的。

弒訊,解除好友,unfriended,海報,poster

在我的歲月裡,這部片引起我心中再一次出現某種感覺,雖然距離上一次已經好久了,但是感覺很具體也很清晰,這樣也可以拍電影啊?!

聽起來反諷嗎?這很難說。當時我在戲院看《厄夜叢林》,那是一部自然紀實的恐怖片,也許說超自然紀實,重點是它強調臨場感,所以光線不足的、劇烈晃動的、甚至拍著地板因為拿機器的人跌倒了、掛點了,都是為了逼真,我看得挺辛苦的,但是感覺很強烈:「電影可以這樣拍啊,會不會太粗糙了點?!

這次看 ‘弒訊’ 也有一樣的感覺,單單一個電腦螢幕呈現全部情節,而且是院線播放的商業電影,如果是電影發燒友,勉強可以理解那樣叫作帶有實驗色彩;若是一般觀眾只為了看個恐怖片找尋刺激感,也許會覺得電影怎麼有時候不太清楚,是不是拍壞掉了?而且這部片非常 online,如果是串流線上看,緩衝的時候說不定還分不清到底是電影的特效還是真的頻寬塞車。

片尾看見 BlumHouse,我對這家製作公司的印象蠻好的,他們專攻小成本的獨立電影,主打恐怖、懸疑、驚悚的類型,也願意嘗試其他類型,但是就我所知並不多,畢竟恐怖片是他們比較能掌握預算的電影類型。他們原則上立於不賠,固定以小資金製作,讓電影故事的可能性變大,因為立於不賠的原則,所以更可以嘗試大製作不敢輕舉妄動的題材,這一點對非常愛看電影的朋友來說,蠻不錯的。(2015-08-09)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