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廣告

這是一部略帶歷史色彩的劇情片,描述20世紀初期的美國,有位商人能言善道並且擁有雄厚的企圖心,帶著年幼的孩子和數名工作夥伴打拼事業。在奮鬥的歲月裡,他遭逢各種挫折,如爭取土地使用權、工程安全發生意外災害、幼子是打拼事業的負累…等等。不管遭遇什麼挫折都沒有使他徹底挫敗。他相信有利可圖就該唯利是圖,任何事物都該犧牲,任何信仰也該因此調整。奮鬥三十年,男主角成就一番事業,同時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究竟什麼工作讓他一生執著?正是人類社會裡所謂的黑金。

預告片可以看見電影由 Daniel Day-Lewis, Paul Dano 主演,兩人有許多精采的對手戲,Day-Lewis 生動演繹故事主角石油開採商人,無論人物執著的時候、算計的時候,或是抓狂的時候,幾乎無法想像他是在演電影,Day-Lewis 就是人物本身,他出色的表現在當年獲得奧斯卡肯定,也是他電影生涯目前累積三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其中之一。Paul Dano 飾演的配角,一位傳道人,配角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如男主角的戲份,但是,只要他的角色一出現,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氣勢,一種神經兮兮的偏執,Paul Dano 這方面的表現像是他的銀幕特質,也是他的絕招。

台前出色,幕後人員也很厲害。‘There Will Be Blood’ 改編自美國作家 Upton Sinclair 的小說 ‘Oil!’Paul Thomas Anderson 執導,Robert Elswit 攝影(奧斯卡最佳攝影),Jonny Greenwood 配樂(Radiohead 成員之一),導演在這部電影裡說故事的方式很緩慢,加上背景音樂、鏡頭畫面,觀賞的時候偶爾令人感到失去耐性,但是,故事進行到令人不安、焦慮、毛躁的情節,那些提到的元素開始起作用,顯得特別不安、特別焦慮、特別讓人感到毛躁的效果,這不是一種大眾普遍可以接受的表現法,可是只要觀賞一旦入戲,心情會被導演的手法抓得很牢,想看到故事最後到底是如何,換句話說,讀者們挑選電影,‘There Will Be Blood’ 也在挑選它的觀眾。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海報,poster

我一直覺得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電影不適合用好看或是不好看來描述,他的作品內容有故事性也有實驗性,有劇情自己的節奏也有弦外之音,每次觀賞都會有一種複雜的觀後感,‘There Will Be Blood’ 也是如此,有特色的電影幾乎都是如此。話說回來,這部片帶給我的啟發更勝故事本身。

真小人和偽君子

針對電影裡兩位重要的人物,商人和傳道人,他們都在做買賣。商人收購土地,或是獲得某種程度上合法的土地使用權,他才能夠挖他想挖的油,鋪他想鋪管,賺他想賺的錢,但是很多東西一開始不是他的,他必須設法和關係人打交道,才能繼續讓事情走下去,畢竟他是商人,又畢竟故事已經在廿世紀了,多少走點法律的東西,雙方協議然後做事情,而不是封建時代用階級去做事情。既然如此,如果每一次商人每一次的交涉都像是一樁買賣,商人與關係人都要獲得某些東西,買賣才會成立,我們可以看見商人除了出錢收購之外,同時也在出他的點子──讓關係人相信眼前是最佳出價、最佳的選擇,而且,只有眼前,關係人若想再看遠一點點,那就不是同一回事了。那麼…商人是這樣的話,傳道人怎麼會像是做買賣?

再一次強調,這裡針對本片的商人和傳道人,而非以一概全。‘There Will Be Blood’ 的那位傳道人,當他在禮拜堂佈道的時候,在所謂非信徒、外邦人的眼裡,他的佈道方式非常極端、強烈,但不是虛構的戲劇效果,那些激進的佈道方式有其地緣關係、時代背景,有時候,宗教的力量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很難去說怎麼樣叫作太誇張不是嗎?有意思的是看在相信唯利是圖的商人眼裡,那些宗教信仰產生的話語,和他自己做買賣的時候口沫橫飛的說詞,背後的動機並無二致,它們都是差不多的東西──想盡辦法說服對方相信,以至於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商人帶著年幼的孩子談生意,這一招可以是真的沒人替他帶孩子,再怎麼麻煩還是得帶著孩子跑生意;也可以是單親爸爸打拼事業,提高成交機率的畫面。幾分鐘的交涉像是一場秀,孩子是親骨肉還是一件道具,真假一點也不重要,對方在這場秀裡面願意相信、買單,對商人來說,那才是最重要的。看看傳道人,他幾分鐘的佈道,用吼叫、對信徒打耳光,手舞足蹈台上台下滿場跑,也像是幾分鐘的一場秀,他到底有多麼相信聖光,還是沽名釣譽,有了聲望之後錢就跟著來?哪一種都不重要,讓信眾感受並且相信惡魔退散了、被趕走了,願意在那位傳道人身上找到心靈寄託,換句話說,覺得他靈!對他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說商人的手段是真小人,那麼傳道人的方式就是偽君子,當周圍沒有其他人,只有他們兩人獨處,在電影裡當然是很好看的戲碼,就算是沒看過本片的讀者們,幾乎可以想像那種對話:「得了吧,你就是掛個十架而已,做的事情跟我差不多的,為什麼不承認,還那麼噁心。」,「沒有信仰,迷失了,你才會這樣看待我做的事情,只要你願意,主始終願意赦免你的罪。」這不是電影對白,但是我覺得讀者們應該可以想像那種情境,有時候,真小人和偽君子兩種人格讓我們選擇,可以的話,還真的都不想選,寧可看戲就好。

選擇

本片帶有些許歷史色彩,不僅故事收在廿世紀二零年代末期的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這裡還有美國夢,雖然這個名詞到廣為人知是在三零年代,那是它的概念、氛圍,故事主角所在的時代已經產生,所以我有點感觸,事情五花八門,只要和人有關,終究還是和選擇有關。

故事主角是個唯利是圖並且擁有高度不安全感的商人,有兩段戲強化了人物這方面的性格,一個是他的孩子成為他事業上的負累,他選擇遺棄孩子;另一個是半路向他認親戚的陌生男子,已經認錯道歉,但他還是以極端的方式處理那場鬧劇,只因為…「怎麼可以有人膽敢欺騙我!」以高規格的道德標準來看,這位主角的人格是缺陷的,甚至讓我們覺得主角的缺陷讓他是一個有問題的人,but this time, 我們暫且擱置高標準,這位人格缺陷的人物趕上了美國夢,也的確,他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縱然男主角做了那麼多冷酷無情的事情,可是他在非常努力經營他的事業,男主角的不安全感、犯猜忌不相信別人,在商業運作時耍心機,可是同樣的性格,也讓他在工作時親自探勘、親自交涉、親自開採…種種親力親為,他才沒有躺在家裡使喚別人去做事,雖然那是一個迷人的大環境,只要勇敢往前衝、願意努力打拼,人人都可能在美國夢裡,把自己的生活走向富裕,但是這一切還是在於主角選擇要這樣,尤其我們可以在電影裡看見,他從來沒有把任何一個後果推給第三方,他苦笑、他冷笑、他暗自哭泣,甚至他殺人!以至於他的生活富貴開花,也孤獨淒涼,沒有主替他做主,也沒有其他人替他選擇,都是他自己選的。這位人物像個人物,正是他面對一切自己選擇之後的後果,他沒有逃避。不過,他的故事也警惕我們,凡事選擇的時候如果只會把心一橫,there will be consequences, there will be blood…終究血色將至。(2016-05-19)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