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這是一部法國喜劇,爸媽和三個未成年孩子的家庭故事。爸爸是婦科醫師,媽媽在營造業上班,兩人事業有成,膝下三個還算乖巧的孩子,還有一美輪美奐的家,可是,他們打算離婚,而且都不想要撫養孩子,公證人告訴他們,要嘛兩人協議撫養方式,要嘛由孩子們決定,於是夫妻倆為了被孩子討厭,無所不用其極,展開一場大戰。

‘Papa ou Maman’, Marina Fois, Laurent Lafitte 主演,它是家庭題材的喜劇,卻是內容讓人稍稍遲疑,離婚的原因似乎不清不楚,而且怎麼會是「不要撫養自己小孩」的戲碼,難道喜劇就可以這麼荒謬?的確,這正是雨木為什麼介紹 ‘Papa ou Maman’,它走荒謬劇的路線。

天下父母爭取孩子撫養權,孩子讓爸媽傷透腦筋,這些東西比比皆是,是靠譜的內容,倘若反過來看,變成離譜的內容會是如何?本片就是以相反的、自成一格的幽默方式來描述夫妻、親子關係,比起純粹搞笑,它還包含更多值得欣賞的東西。

弦外之音

有一段戲,爸爸在醫院值班,媽媽在家準備晚餐,孩子就在家的某處做著他們想做的事情,稀鬆平常的一晚。媽媽累壞了,工作不順,小孩在學校出狀況,老公似乎在醫院和俏護士曖昧不清,可是要離婚了似乎又沒什麼好追究,媽媽像個遊魂在廚房做事,起鍋的義大利麵條該拌上橄欖油,拌著拌著卻拌出七彩繽紛的泡泡,原來順手拿起的是洗碗精。後來,爸爸收到電話趕回家,看著三個孩子散落在家中各處,表情都是有氣無力寫著不想再吃媽媽做的菜。爸爸自然著急,「妳晚餐給他們吃什麼!」那種著急媽媽是聽不到的,只覺得像興師問罪,況且媽媽早有準備,含含糊糊的答話,於是爸爸自己跑去廚房檢查剩菜,顏色看起來沒太大問題,就是氣味似乎在哪裡聞過,根本就是家中慣用洗碗精的氣味,媽媽聲稱拌錯是意外,況且有先過水再吃,孩子一個個倒了,是意外中的意外。爸爸抓狂,劈哩趴啦了一串抓狂時會說的話,不過,抓狂之餘,他想到彼此正在推卸撫養權,「噢!該不會這招是讓孩子討厭妳的廚藝?那也太離譜了!」

這有一前提,觀賞荒謬劇,因此,我覺得這一段戲特別「生動寫實」。夫妻再怎麼心手相連,給予孩子最好的照護,仍是不同個體,仍是標準不一。一邊只是大意,另一邊卻覺得會出人命,這是很容易發生的狀況。那麼,發生了要處理,今天不處理,明天事情還在,明天也不處理,後天事情也不會消失,直到覺得事情好像自動消失了,不知道哪天又連本帶利的爆發,總是有人牢記的,所以,發生了還是要處理一下。做法和故事背景有關,劇中夫妻正在進行推卸撫養權的大戰,施做辦法就是要讓孩子討厭自己,進而迫使孩子傾向跟對方一起生活。他們必須先知道孩子們在乎什麼,才能從中「下手」,某些意涵已經昭然若揭──他們知道孩子們在乎的東西。我認為這是荒謬劇有意思的地方,看起來是沒有分寸的惡搞,事實上也的確是亂來,可是稍微從旁反推故事所說的,它會浮出某些意涵,就像這裡提到的「知道孩子們在乎什麼」很重要,也是所謂的弦外之音,流行用語叫作「腦補」,這部片有很多這樣的東西。

荒謬和荒謬

某一笑話這麼說,有點顏色,還請讀者包涵。老師在台上教英文字母,a、b、c,請小朋友跟著復誦,卻有一孩子不願意說,「你為什麼跟大家一起唸?」,那孩子告訴老師,他的媽媽再三叮嚀,b是不好的字眼不要講,老師不以為然,請小朋友分清楚,「你媽的b是不好的字眼,而老師的b是外國人用的。」

寫著老笑話是為了什麼?荒謬和荒謬也是如此,有的地方荒謬是爛戲,有的地方荒謬存在意涵,這個荒謬和那個荒謬是不一樣的,我甚至覺得觀賞荒謬劇和藝術片,那心境是相似的。

很多很多年前,時常聽聞人家說某片某戲看不懂,尤其藝術氣息濃厚的故事特別容易發生。我也一樣,怎麼就是不知道在演什麼?那時有位老前輩告訴我,理解不是唯一方式,有時候要用感覺。很多很多年後,我可以體會老前輩的意思,本片就是個例子。

從頭到尾爸媽近乎「虐童」的戲碼,就算不以理解,橫感覺豎感覺,只感覺到奇怪,可是,「人家說」,或是「在網上讀到說」不是奇怪,是否表示自己沒看懂?又可是,它不奇怪,它也不是人家說的那樣,自己有自己的感覺,這又是怎麼了?如果感到奇怪,那就奇怪,如果感到不奇怪,那就不奇怪,如果都不是,而是自己獨有的感覺,那就好好的感覺一番,甚至我會說「你要不要把它寫下來,說不定是很有意思的心得。」

人比較容易先啟動理解去認識東西,我們只是需要知道,那不是唯一的方式,感覺也是算數的。(2016-10-27)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