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影

這是一部日本劇情片,描述一位單親媽媽和她的兒子相依為命,不喜歡被工作綑綁,回頭找原生家庭拿生活費,不希望兒子上學,因為破碎家庭的小孩在學校只會被欺負。她相信男人需要她,她自己也需要男人,各取所需應可以過日子,卻沒遇到半個男人值得信賴。就這樣好幾年過去了,生活的摧殘沒有減少,反而讓她多了一個小女兒,她不相信任何人,只能寄託兒子,至少說東不敢往西,然而,社工積極輔導未成年子女使她覺得最後一點燭光要熄滅。為什麼日子會變成這樣?她能想到的就是原生家庭放棄她,如果有人願意替她回去求情,甚至做到不給錢就搶,也許痛苦就解脫了,她開始看著她的青少年兒子…

‘マザー’ (2020),角川集團出品,Netflix 流媒體發行,大森嗣立導演,長澤雅美,奧平大兼,阿部隆史主演,2020 年獲得日本電影學院肯定,長澤影后,奧平最佳新人。電影故事來自日本社會事件,老人雙屍案,母親教唆親生兒子殺害祖父母。內容有一定程度的改編,所以我們看到的最終版本不是犯罪片,而是劇情片,也是令人感觸深沈的電影。

マザー/母子情劫/母子逆緣/母亲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接受無力改變的 改變能夠改變的

感觸深沈聽起來好可怕,先來轉移注意力,這部片的女主角,也是唯一主角,東寶甜心長澤雅美演得太好了,也因為「極好的表演」讓我想寫觀後感…

‘マザー’ 這部片有關母親教唆犯案,我想到望遠鏡,如果依照所謂的正確使用方式,望遠鏡可以讓所有東西放大,反著看,所有東西都會縮小。換句話說,如果我看到的某個母親人物,問題人物,長澤雅美表現很棒,演得好,什麼影后都好。如果我看到是社會邊緣人物,這個劇本並沒有給主演太多空間,發揮母親身分以外的個性反應價值觀,也就無所謂長澤演得好或不好,進一步說,選擇如何看待事件主角三隅秋子,她是一位母親?還是她自己?視角決定所有東西會放大或縮小。(以下提到三隅秋子都是指劇中人物)

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錯誤使用望遠鏡,拿反了就拿反了唄,我比較重視三隅秋子這個人,而不是她的身分,聽起來我把望遠鏡故意拿反?不過說真的,我們同時有很多身分,某些人的兒女,某些人的爸媽,某些人的另一半,如果是最愛當然更好,但那不是我們期待就會有的,換句話說,一旦綁定身分就會有很多應該或不該,有期待就容易患得失,很難看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尤其在別人眼裡更是如此,父母,兒女,伴侶,透過身分啟動一連串的批判機制;都當爸媽了怎麼還那樣,真的很瞎、很誇張、太荒謬之類的。風暴之後,當事人自己怎麼想,不知道,甚至連當事人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看片追劇是最低成本的觀察人間事,最低消費額就是時間,儘管這個電影版本裡的三隅秋子一出生就黑掉了,從她一歲開始演嗎?你看電影開頭媽媽帶兒子在泳池跳水,多麼明顯的暗示這裡有個「壞媽媽」,再看整部電影的比例分配,有多少時間描述那位壞媽媽有所猶豫?儘管如此,這部片依然給了許多讓我觀察三隅在想什麼…

極度自我,眼裡心底只有自己,要說自私我也不反對,只是我希望你今天多點慈悲,讓我替這裡的自私加上引號,因為我看這部片的時候就像照鏡子,很自我的人看很自我的人物,那種親切感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我開始有點緊張,如果這篇文章可以打動人,就好像我真的個自私鬼。

一位媽媽教唆未成年的親生兒子殺人,包含母子情結,情緒勒索,成年人未成年彼此不對等,利用和揮霍信任,怎麼可以對兒子講那種喪盡天良的話,這些倫理教條你知道我知道,說不定三隅也知道,不過事情沒那麼複雜。等一下,你以為我要講「沒那麼簡單」,總覺得先說一些簡單事實然後說沒那麼簡單?不是那樣的,事情真的沒有那麼複雜,我會說那叫一種習慣,類似習慣吃辣的人,他的世界裡沒有該不該加辣,只有大辣或麻辣,甚至連布丁都可以加辣。

我看到的是習慣試探,你一定聽過所謂的試水溫,透露一丁丁,操作一點點,然後看對方或大家有什麼反應。試探是一種可怕的念頭,別說滿天神佛不喜歡,人本身也不喜歡。如果我一念之間選擇試探,那一刻已經充分證明我只顧自己。寫到這裡,我猜得出來你有疑慮,擔心某些事一時間給對方太強的刺激,才會先試水溫,這叫為了對方好,怎麼會是只顧自己,甚至和自私一點皮蛋關係都沒有吧?

其實人間事很有邏輯,你不妨小小聲問自己,如果真的替對方著想,何必等對方的反應?如果真的為對方好,何必試探?

一切並沒有那麼複雜,回家要錢,認識男人,告訴兒子,三隅秋子所有做過的事情都在試探,「你們願意讓事情照我的想法做嗎?」的確,誰都不喜歡事與願違,更希望事情能夠照自己的想法做。我不能討厭三隅秋子,就像我不能討厭我自己。

分隔線

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小時候玩電腦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森林,洞穴,地牢,反正一定會遇到迷宮,當然,迷宮錯綜複雜只有一條活路,而我走到死路時通常會發現寶箱,類似安慰獎,「這條路錯了,但有寶箱。」於是在我心中留下一個奇怪的記憶點,的確,連我自己都覺得蠻奇怪的,走迷宮和開寶箱是兩回事,如果我要找出口,那就不理寶箱,專門找唯一的那條活路。如果我要拿寶物,那就住在迷宮裡不管出口,直到開完所有寶箱為止。我覺得沒有離題,這段記憶和這部電影有關聯,可是我說不上來…

分隔線

整件事的核心用一句話表達,「一位媽媽教唆未成年的親生兒子殺人」,的確,這句話在前面提過一遍,再講一遍,真的很重要的東西不必講到第三遍。之所以嚴重是因為這件事的每一部分都很嚴重,如同把一句話拆開來看,媽媽,教唆,未成年,親生兒子,殺人,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可以花時間反思一下,如果三隅不是媽媽,如果小孩成年了,如果不是兒子,教唆二字很難成立,殺人更是另一回事。換句話說,自私的三隅,自私的我,她犯罪了,我還沒,因為她把能遇到的全都遇到了,越想越害怕,換作是我遇到九星連珠,能避免什麼怪象?我很懷疑。

所有悲劇因子匯聚在一起,悲劇很難不發生,的確,「很難不發生」,雙重否定是最弱的肯定。沒有錢生活,萬事不如意,只是嚴重威脅自己的道德底線,不代表自主能力或自由意志都是鬼話,還需要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你知道的,絕望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但他自己不會做,只差一個藉口。我明白三隅的藉口,因為我這種人自私的時候永遠可以找到藉口來幫助自己做決定,然後仇視,然後厭世,很難過看到她選了自己的兒子,試探一個還不夠完整的靈魂,釀成悲劇也是無可避免的。我並沒有要把一切說得順理成章,而是分享生活經驗;一旦自私全面啟動就會出現深紫色的路,好像一切都照劇本走,往深淵墜落。

那是悲劇,血淋淋的悲劇,每次看片追劇或日常生活遇到這種劇情,震撼且遺憾,我會想起寧靜禱詞,雖然來自基督教,但我個人覺得其中意義普世受惠。願上帝賜給我們寧靜,接受無力改變的事,賜給我們勇氣,改變能夠改變的事,賜給我們智慧,明辨兩者的不同。(2021-05-01)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