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nowman,雪人,雪中罪
廣告

Harry Hole 偵辦凶案

電影

這是一部驚悚電影,資深警探 Harry Hole 收到一封匿名信,提及酒醉睡路邊易感冒,關心他的身體健康,並且以雪人圖樣屬名。由此開始,城市裡女子失蹤案相繼發生,案發時間都是大雪天,現場也都有犯嫌留下的雪人。警探發現失蹤女子的遺體,案情也由失蹤案變成連環凶案。

‘the Snowman’ (2017) 改編自挪威作家 Jo Nesbø 的同名小說,Michael Fassbender, Rebecca Ferguson 主演,多位歐洲和好萊塢知名演員共同演出,近年擅長製作懸疑電影的 Tomas Alfredson 擔任導演。片中穿插許多挪威的自然景觀和城市建築,尤其雪景增加罪案的懸疑感。但是,這些優異條件全都可惜了,疑是電影製作時間太短,以至於整部片彷彿料好實在的蛋糕只烤三秒鐘就端來吃,是一部精彩卻沒有精彩到尾的驚悚片。

the Snowman/雪人/雪中罪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the Snowman’ 的故事主角 Harry Hole 是原著小說人物,原著作者寫了一系列犯罪小說都在講這位警探辦案,系列概念如同亞森羅蘋或福爾摩斯一連串的故事。而警探 Harry Hole 偵辦有關雪人的連環凶殺案,對我來說,犯罪故事總會有些儀式小物,有的人犯案留玫瑰,有的人犯案留謎語,這些小東西可以讓案情更神祕。不僅如此,‘the Snowman’ 多起凶案的被害人有共通點,這點特別吸引我。

多年前,我看過一則廣告片,有個廿多歲的男人牽著小孩在超市購物,他們走到酒精飲料區,小孩拿起棕色瓶子,男人搖頭,小孩拿起綠色瓶子,男人還是搖頭,可想而知,在超市的那一區,小孩不管拿起哪一瓶,男人的回答都是不准買。我在想這是超市廣告?還是酒類廣告?小孩把貨架上的酒瓶撥到地上,開始尖叫、亂跑,然後坐在地上大哭。這時秀出字卡:如果你不想遇到這種情況,請使用保險套。

回到電影,‘the Snowman’ 多起凶案的被害人有共通點,夫妻之中有一位帶著孩子再婚,或伴侶關係其中一位已有孩子,而且是幼小年紀的孩子。這樣關係下長大的孩子,無論雙親貼心粗心,孩子都會有一段時間不清楚自己的生父或生母是誰,準確的說,至少等到孩子能理解什麼叫作親生才清楚。凶手認為大人的時間心力偏重工作、慾望,甚至過於自我,才會有這樣不幸的孩子,大人必須為此負責。凶手之所以凶手,難道約時間好好聊聊?當然直接私刑。

我看見被害人的共通點不完全是電影的重點,畢竟那是犯罪片,懸疑驚悚才是重點。不過,那共通點讓我很有感觸:孩子和他的雙親。假設我是孩子輩,都說,人沒辦法選父母,他們結不結婚、再不再婚,我可能會是其中一個被考慮的原因,但我沒辦法要求他們怎麼做,說不定我還沒出生呢?假設我是父母輩,我會說人沒辦法選造化,可能我是東方人,有點文化空間讓我把私慾牴觸的責任推給造化。例如我不願承擔家庭責任,把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我告訴自己天生的事業心重又能怎辦;我喜歡戀愛的感覺,誰不喜歡呢?把心思都放在對象身上,我告訴自己一直遇人不淑又能怎辦。都是造化弄人,我對不起我孩子,但我也不想這樣。的確,成年人的困難,做孩子的很難明白,尤其還是三四五歲的年紀,想跟孩子說清楚自己情路如何坎坷,造化如何詭譎,難道嫌自己煩腦不夠多嗎?就是有那麼幾分但是又何奈。如果這樣也能引發連續殺人狂的注意,真是給現代生活逼死了,回去做古代人算了。

‘the Snowman’ 凶手的動機,犯罪故事裡所謂的殺機,我個人認為原著作者 Jo Nesbø 有其奧妙視角,驚悚情節包裹當代人的生活三圍,包得比衛生衣更合身。成年人生活難處在虛構故事裡引發偏鋒殺機,果真純屬虛構嗎?說不定這就是他故事暢銷的原因之一。(2017-12-14)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