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影

這是一部有關工廠管理的紀錄片,美國通用汽車的運動型休旅車 (Sport Utility Vehicle, SUV) 銷量下滑,俄亥俄州一處車用玻璃廠因此關閉,後來中國福耀集團注資,聘僱原本的經理人、工程師和作業員,重啟這間廢棄工廠。由於新舊制度需要時間磨合,加上工會意識、工安申訴影響工廠發展,混血營運遇到嚴重的水土不服,如何解決問題,全世界都在觀察這間新型態的美國工廠。

‘American Factory’ (2019),Steven Bognar, Julia Reichert 紀錄片導演,以及影片製作的各項工作。片子紀錄了一間現代的工廠如何變遷,包含經營管理、文化差異,是一部原汁原味的紀錄片。

特別介紹:這部片可以在 Netflix 數位串流平台上觀賞,而出品公司名單裡列有 High Ground Production,這間製片公司的老闆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其夫人,片子固然紀實,角度是否左傾充滿想像空間。

American Factory/美國工廠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時代變了

寫在前面

我還在唸書的時候,學生宿舍附近有夜市,鹽酥雞、生炒花枝、珍珠奶茶,還有很多流行服飾店,主要的攤販集中在一條小巷子裡,其中有兩家滷味攤面對面的做生意,一家是女老闆,另一家是男老闆,有時候兩家會搶客,但沒有傷了和氣。後來,女老闆的攤子收掉了,聽說跑去結婚,過沒多久,她開始站在男老闆的攤子賣滷味,而且攤子好像變得更大了。

‘American Factory’ 這部紀錄片的畫面、陳述、人物、題材都很紀實,相較於爆料、揭弊,這裡在講樸素的東西,尤其題材,非常像本地人記錄本地變遷,從小長大的家鄉有間老工廠,本來這樣後來那樣,看得出來他們想要記錄在地情懷。但是,有一套看不見的神奇系統,可能是美國電影工業之發達,也可能是紀錄片的時間背景很接近現在,傳播效果起了巨大變化,彷彿蝴蝶效應,讓我敢大膽斷言,當代的中國人、美國人,甚至不分國籍的勞工朋友、產業人士,看了都會覺得這部紀錄片有很強的劍氣,猶如項莊舞劍,劍指中國勞工權益抬頭?美國經濟問題?還是觀眾的想像力太豐富呢?我不知道,但我確定這些正在發生。

此外,‘American Factory’ 的正式預告片裡有幾處翻譯疏漏,大都是員工的心聲,我已經想辦法補充好了,希望可以幫助你認識這部紀錄片。的確,這部紀錄片最打動我的就是員工心聲,也是寫觀後感的動機。

‘American Factory’ 提到的工廠位在美國俄亥俄州,東北方靠近五大湖,冬天很冷,俄亥俄是飛機的故鄉,也是一個政治立場不固定的州,有關總統選舉的美國片都說俄亥俄是所謂的搖擺州,雖然美國總統不是普選制,但是某種程度上讓我相信,在俄亥俄生活的人,想法比較務實。也許因為這份相信,看到片子裡工會的選舉結果,感覺不會很意外。

有一位美籍勞工,我記得他體型壯碩,留鬍子,有點花白,梳得很整齊,看起來力氣很大,類似電影裡鋼鐵廠或鑽油平台會出現的人物,偏偏我就是想不起來他的名字,不過我記得他的描述,他本身去過中國籍同事的家裡吃飯,也邀請人家來自己家吃飯,他知道在中國不得私有槍械,於是拿了幾把槍讓同事體驗一下美國文化,互相拍照做紀念,有交到朋友的感覺。

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交朋友的,在職場上我們都聽過太多這種論調,務實嗎?我不知道,如果同事有機會變成朋友,why not? 大家在外面生活都不容易,尤其離鄉背井跨越半個地球,語言不一樣,食物也不一樣,可以吃吃飯交交朋友,哪怕再多也沒有了,至少留下美好回憶,那是很溫暖的緣分。

另外還有一位鍋爐工程師王先生,為什麼我對他記得比較清楚?可能他說中文吧。他成家了,外派美國,他和老婆孩子分隔兩地。年輕時開始做這份工作,現在還是很年輕,卻也十幾二十年有了。工作令他必須割捨不少東西,趁著空檔抽一根菸,他很感概。

的確,我特感概王先生的感概,無論求學或工作,外地生活壓力很大,為什麼我會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而他們也聽不懂我在講什麼。外地就像美酒,好的壞的各種感覺都會被放大,可能是第一天,也可能是某一天,總會有幾秒鐘特別安靜,靜到左耳和右耳好像被壓力貫穿了,卻一點聲音都沒有,然後哭了。

另一方面,他們知道工作上的圓形和方形,是很難很難契合的,卻不能像作家一樣,好好描述那種困難就行,他們必須想辦法克服那種困難,仰望偉人嗎?力量來自於瞭解,不要打擾偉人了,尤其文化差異,瞭解越詳細,越覺得無法使不上勁。如果能像玩具盒子一樣,那也沒什麼好感慨了,不認識圓形方型又怎樣,多試幾遍總會找到圓洞把球塞進去。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這樣想,大概是吸了太多外地的空氣,有點醉了。

福耀集團曹主席,聽他講話好像有那麼一點鄉音,令我想起我爸,因為我爸的老家也是福建,如果我爸有曹先生的本事,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變成怎樣。當然現在不是半路認親戚的時候,而且未免太噁心,只是曹先生在紀錄片裡有一段感性的獨白讓我印象深刻。退一步說,先別追究真假了,我們總要相信一些東西,對吧?

我的角度看那一代人,我爸比曹先生虛長幾歲,姑且都當作同一代人,他們講話口氣很像,人必須勞動,他們真的很願意工作,即便工作在拉丁文的意思是痛苦,他們也願意淬煉,不管後來有什麼樣的成就,哪怕沒有成就,都可以說是吃過苦的。而我這一代完全不同,就算我覺得自己也很苦,在巨流河裡,我這一代還是被歸在平安時代長大的人,比較注重個人利益,所以我看福耀的海外擴張,很像那一代人會做的事,不可思議的商業策略,其中隱藏一種純粹,群體的、政治的、信念的,換句話說,如果他們做到所謂的成功了,肯定不是帳面上的數字,而是什麼呢?這一切正在發生,我們繼續看下去。(2019-09-04)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