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這是一部紀錄片,一間以能源業起家的美國公司,創辦人 Kennith Lay,公司在 1985 年定名為安隆公司 (Enron Corporation),進入九零年代,Jeffery Skilling 時任執行長,多角化經營方式,安隆不只是能源業,更像是金融服務業,市值巔峰時期位居美國第七大,也是新經濟的代表型企業,卻在無良的經營態度、詐欺的犯罪事實,一步步走向腐化,2002 年宣告破產。

紀錄片內容來自 Bethany McLean 的著作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紀錄片導演 Alex Gibney 製作而成。原著作者 McLean 時任財星雜誌記者,頗有膽識揭發安隆醜聞,追蹤報導期間就曾發表一文 ‘Is Enron Overvalued?’ 引發各界關注。導演 Gibney 向來精選題材,值得拍攝為紀錄片的題材非常多,能引發跨世代的反思卻不多,安隆公司的腐化有著「水到渠成」的種種典型關鍵因素,值得讀者們仔細觀賞。

安隆風暴,enron,海報,poster

都說,肉必自腐而後生蟲,講究的是次序,而我想藉由這句老話,以及安隆公司的例子,提出其中潛在的觀點,要腐,也必須有肉可以腐,骨瘦如柴的企業是沒什麼好腐敗的。

在腐化之前,安隆曾經健康飽滿,首先,創辦人 Kennith Lay 與美國當時的第一家庭關係甚好,妥善經營必成一方之霸,而且 Bush 一家出了兩位總統,對安隆來說,更是無價的政治正確投資。再者,時任執行長 Jeffery Skilling 以「萬物皆可買賣」,五花八門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電力使用權的期貨、網路閒置的頻寬可以交易使用權、氣候變化作為選擇權,不斷以新潮的、甚至瘋狂的商業點子領導公司,並且重金獎賞高績效員工,很難想像我們在談三十年前的公司,當時他就已經這麼做了。安隆的股價也曾在紐約交易所每股衝破 90 美元,我們仍然在談三十年前的公司,的確,安隆有過它應該有的霸氣與驕傲,也是不脫上述原因,變成它腐敗的關鍵。

政治鬧劇

安隆與政府之間關係非常好,當時美國正在鬆綁能源政策,安隆身為民間企業,過度操控了施政腳步,收購波特蘭電力公司並且鼓吹員工認股存退休金,疑似某種匪夷所思的開源節流。能源政策鬆綁的趨勢讓安隆股價大好,波特蘭電力公司技工的退休金帳戶一度達到卅幾萬美元,只嘆他們不能立刻退休開著小船去度假,也就兩三年轉眼,安隆高層搭上救生艇,相繼出脫股票,技工退休金帳戶遭到凍結,餘額落得 1,200 美元。安隆優渥的政商資源讓他們走在政策前面,大難臨頭之際也逃在員工前面,企業道德淪喪令人心寒。

此外,安隆干涉加州供電運作體系,看準電價上漲趨勢,勾結電廠非法停電,算是「囤積吃貨的概念」,過度聰明、過度操控電力,賺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資本利差,引發加州居民不滿,安隆與小布希政府聯手轉移焦點,Gray Davis 時任州長替罪下台和 Arnold Schwarzenegger 勝選登台,民怨看似平息,但是回顧歷史,又是一場鬧劇。太過自己為聰明的經營方式,接近無良層級的唯利是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出發點走歪了一公分,後來恐怕就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

暗渡陳倉

重金獎賞高績效員工,培養獵豹般的交易員,為安隆創造豐碩的營收,然而,這個方式也讓公司替好大喜功的職員付出代價。

Andrew Fastow 時任會計長,設立空殼公司並且成立「打消呆帳」基金,遊說美林、花旗、德意志…等等多家大型投資銀行買進,大家都是華爾街金融專家,Fastow 身兼安隆要職,又是基金經理人,怎會看不穿其中利益規避之嫌?事實上,也正是華爾街金融專家,貪婪讓他們不願意看穿,而只看見聲勢大好的安隆,只要安隆好,什麼都會跟著好,有安隆領航,還怕什麼風浪。偏偏大掌櫃這招「空殼打呆」實在不是會計界該有的創意,況且安隆的獲利能力早已衰退,財務浮報,只剩下吹泡泡的力氣,吹得越大,爆炸越大。退一步說,公司倘若來日獲利,暗度陳倉,陳倉暗渡,也就看大掌櫃的乾坤挪移的本事,只是 Fastow 走了偏鋒,令我想起譚詠麟的一首歌曲,「我何苦為了你,隱瞞所有哀愁任由飄零,忽東忽西,有如浮萍。」如果 Fastow 知道這首華語金曲,他可能會這麼唱:「我何苦為了利,隱瞞所有虧損任由創意,搬東搬西,挫得袂死。」何苦貪婪至此啊!

生生不息

一名安隆會計專員在紀錄片中受訪,雖然她正義揭弊,但也並非完全正義,格外感受到她的真實。擁有該有的專業知能,當她發現不可思議的會計錯帳,由於她的層級太低,看不穿那是千年毒瘡。她的反應像是所謂的黃金急救時間,如果公司出錯,也該由內部偵錯修補,要是由外部揭發,也就覆水難收了,也許她是同船人,也許她看見公司還有得救,於是,她嘗試做到某種程度的「盡忠職守」。天真的說,整間公司大方向都願意這樣思考,再怎麼無良恐怕也有限,局面也還算有所交代,偏偏安隆高層早已無法無天,她只好轉作不知情的指證以求自保,透著現實的無奈。

安隆破產之後,這位會計專員提到了一點,也是我撰寫本文的最大動機。像是安隆腐化的例子,未來還會在其他公司發生。安隆的問題出在貪婪吞噬企業道德,有些說法指出MBA課程加重道德學分、媒體力求詳實報導、投行別再只向錢看…云云從安隆身上記取的教訓,這些說法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問題在於道德,非常困難「教化」一個人不要貪婪不愛錢,除非他自己發現比貪婪更重要的東西,狂妄的說,該怎麼發現更重要的東西?恐怕不是教育做得到的影響,我相信那位會計專員的觀點,2002年安隆的例子,還會再發生,就算從 2016 年開始算起,依然生生不息。我們要做聰明人,如同 ‘Heat’ 的經典對白所傳達的概念,「察覺街角的溫度不對勁,立刻走人。」,至於如安隆高層那樣絕頂聰明,還是留給別人去做吧。(2016-08-24)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