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這是一部思想大於情節的劇情片,描述上世紀五零年代,韓戰時期,美國紐澤西州一猶太家庭,也是藍領階層的小家庭,這個家的爸爸是肉販,媽媽是主婦,兩人的獨子性格早熟,成績優異,正值高中畢業,獲得社區教會獎助學金,準備前往不遠也不近的俄亥俄州念大學,那時代的那年紀的那些年輕人,如果無法升學,就要去海外參加韓戰,因此,比起離家求學的不捨,不同地方風氣的差異恐讓孩子受苦,這個家還是支持兒子前往他鄉就讀,而且包括他自己,盼能順利畢業,往後成為一名律師,然而,命運乖舛,世事難料,年輕的男主角自從踏出家門之後,見識到自己連想像都無法想像的人生際遇。

‘Indignation’ 故事來自 Philip Roth 2008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是這位著名作家創作生涯很後期才發表的作品。接著沒過多久,James Schamus,和李安導演頗有淵源的老經驗電影工作者,他自己改編小說,並且改變長年擔任製片或編劇的身分,在此擔任導演。

Logan Lerman, Sarah Gordon 主演。電影內容,雖然我在第一段稍加故事化的描述其梗概,但仍不足。有感那意圖傳達的東西相當「深傲」,深是指思想大於情節,若是思想化作情節,我們在所謂的寓言故事裡可以明白人家想要傳達某些弦外之音,而這裡是思想大於情節,便表示那弦外之音不僅有,且多且廣且獨到,所以說它深;傲則是那態度,我會說因為有內涵,很多時候,接觸內涵豐富的東西,我們會發現它並不友善,它就是靜靜在那邊,一點也沒有想要搭橋過來,而是我們感興趣的話,自己想辦法搭橋過去,自行嘗試瞭解,所以說它傲。但是,讀者們請別誤會,以上不是微詞,事實上 Philip Roth 著有卅餘本小說作品,其中很多本都拍成電影,一流編、導、演參與製作,並沒有每次都這麼「深傲」,這一次 ‘Indignation’,編、導、演都做得很棒,就是內容「不太好看」、「不太容易看明白」,講究我們自行思考。

附帶一提,本片引用美國開國元首 Benjamin Franklin 的名言,「民主是什麼?民主是兩匹狼和一頭羊在一起討論午餐吃什麼。」情節不太要緊,純粹佳句供讀者們賞析。

嘗試寫下三則,‘Indignation’ 令我印象之深刻的內容,打趣的說,請別誤會,這可不是那些「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而是我能感受到的僅此三則,再多也掰不出來了。

1951 年男主角前往俄亥俄州的 Winesburg 就讀大學,校風傳統、保守,而且具有宗教色彩。他住在三人寢的男生宿舍裡,因為與室友相處不和睦,輕者像是興趣不同來往冷淡,重者寫情書的時候被偷看,搶走然後舉高高的讓他在那邊跳腳,輕蔑的朗讀內容,令他備感隱私不受尊重,遂向校方申請換寢室。而此舉固然如願,卻也引起校長關注,找這個年輕男孩來校長室單獨面談。

那段面談的戲大約有十幾分鐘,在一部片子裡占比相當,說是面談,談一談為何換寢,局面卻是中年校長和十七八歲的男孩展開辯論,激烈的辯論。原來,校長之意不在寢,那興師問罪的話鋒脈絡把男主角逼得神經緊繃。先是懷疑缺乏適應團體生活的能力,又是推測猶太身分導致適應不良,旁敲側擊是否有關與異性來往行為不檢,還跳到人必須有宗教信仰才能安身立命,一大圈盤問,神似微型清算鬥爭,校長和男主角的對話內容,我舉其中一部分為例:

「目前問題就是你似乎無法融入宿舍的團體生活,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到底什麼很困擾?」
「抱歉,校長先生,你可以再問一遍你的問題?」
「放輕鬆,其實不用稱呼我校長先生。你和室友之間有什麼不和的地方?」
「安排的寢室,其中一位室友,我睡覺之後他會放音樂,音樂使我睡不好,睡不好就上課沒精神。那情況實在是很難受。」
「那你們不能好好溝通一下,找出大家都接受的時段放音樂,你就非得搬出寢室,沒別的選擇?」
「我必須搬。」
「沒法談一談?有嘗試尋求另一位室友的支持?」
「沒辦法協調,另一位室友不太同情我,校長先生。」
「你一直都這樣嗎?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不願意嘗試協調?」
「也不能說『都這樣』,校長先生,這情況之前沒發生過。」
「說真的,你不用稱呼我校長先生,叫我康校長,或是狄恩也可以,這裡不是軍校。」
「康校長,我不介意稱呼你校長先生。」
「學籍資料寫著,你父親是『猶太肉販』。」
「不對,我記得我只寫『肉販』,其他表格我也都這樣寫。」
「對,你的確這樣寫,我只是認為他是一位猶太肉販。」
「是沒錯,但我不是那樣寫。」
「這我懂,但說他『猶太肉販』,乃是更準確的描述。」
「我在資料上寫的也很準確,校長先生。」
「我一直很好奇,你為什麼不寫『猶太肉販』?」
「…校長先生,如果你是想知道,我有沒有隱瞞自己的身世信仰,那我跟你說沒有。」
「那好,我很希望你真的沒有,很高興你這樣說。人人都有權表態自己的信仰,這裡校風如此,我國也是宗教自由。不過說到這個,學籍資料上的宗教欄,我看你沒寫猶太教,顯然你是猶太裔,循例,校方基於善意,讓相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住同寢,所以安排猶太室友跟你同寢。」
「宗教欄我是空白的,校長先生。」
「對,我看到了,我好奇原因。」
「因為我沒有宗教信仰,我沒有所謂信這個教,或不信那個教。」
「什麼帶給你精神食糧呢?需要安慰時,你向誰祈禱?」
「我不需要安慰,校長先生,我不信神,也不相信祈禱,我立足在真實的東西。對我來說,祈禱是荒謬的。」
「現在還是?仍有幾百萬人會祈禱。」
「也有幾百萬人曾經以為地球是平的,校長先生。」
「那倒是真的,好吧,一樣出於好奇,我想問你,沒有精神指引,你是怎麼度過充滿挑戰的人生?」
「我成績都拿高分,校長先生。」
「我不是在問分數,知道你很優秀,你也的確可以自豪。」
「那你很清楚問題的答案,我過得很好。」
「如果要我說,似乎你過得不好。一旦出現意見分歧,你掉頭就走。」
「想辦法低調的離開,這有問題嗎?」
「你看下場,換寢室換去全校最破的一間。坦白說,我不想看著你一個人住在那邊。」
「可是,我換寢室的原因,並不是缺乏宗教信仰。如果你兜了一大圈是為了說這個,校長先生。」
「那你為什麼換寢室?」

以上節錄片段對話,對我來說,校長和男主角都表達了相當意見,內容都不是空話,彼此是對立的,而且是等量的,唯獨兩人的世故程度有別,我彷彿看見原作者嘗試描述那是一種成長經歷。我們都會遇到自己的前輩或後輩的人,這裡指的是世故程度深淺的概念,也會遇到意見分歧,當我們是後輩,時常感到前輩拋出一團迷霧輾壓著我們,看不清楚,但實實在在的輾過來,很難受,尤其彼此思緒條理清晰,內容都不是空話,迷霧輾壓,特別想要把對話拉回所謂的就事論事,反感迂迴、旁敲側擊。那是剛毅的熱情,也是想把事情說清楚的一種在乎,卻是每句話變成一把把飛刀往迷霧擲去。當我們是前輩,只見那些利器刀刀致命,特別具有攻擊性,嘗試把力道化開,也讓後輩的氣焰降一降,那是緩和的態度,卻被當作兜圈,話說不清,用一團迷霧壓迫後輩。

描述人生經歷,也可以說人生感觸,不是為了理出怎麼做才是對的,校長應該怎麼說,男主角應該怎麼講,不是這樣的,每每「企圖找出怎麼做才是對的」是一恐怖至極的念頭,人生恐怖的東西太多了,不需要描述心得多這一條恐怖。感觸純粹描述,描述不太舒服的旅途,前輩後輩都是相對,後輩前輩也都有時,我們避不開必經旅途。

男主角喜歡一位氣質出眾的女同學,女同學對男主角課堂上認真的表現頗有好感,因此兩人在課堂之餘多有來往,然而,這位女同學有精神病史,自殺未遂,任何細微事物、言語都可能帶給她壓力,焦躁不安,這一點令男主角時常摸不著頭緒,卻是女同學擁有開放的性觀念,時常替男主角手淫和口交,十幾二十歲的年紀,帶給男主角前所未有的新奇與慰藉,請別忘了,故事在上世紀五零年代的俄亥俄州,那已經是相當開放的私密舉動。美貌和性快感,外加女同學特別喜歡聽男主角說話,家鄉紐澤西州的風貌,還沒來念大學之前的生活,只要和男主角的過去有關,她都喜歡聽,因此總的來說,男主角仍是為她神魂顛倒,況且,女同學相處上的種種,就算放在今時今日,抓住男孩的心,可以說依然是,很管用。不過,大人就不是這麼看待了。男主角的母親第一次見到那位女同學,精神全部集中於她左手臂上割腕的傷疤,像是雪白洋裝上的一點污漬,怎麼樣就是沒辦法不去注意它,於是乎,男主角的母親告誡男主角,語重而且臉長,世界上的女孩很多,不需要選一位割過腕的,你不可以在和她來往。而男主角的態度一直保持不慍不火的媽妳有所不知,直到出現那句關鍵的定調之詞,「我是你母親」,縱使男主角仍有千百的不願不捨,他還是答應了自己的母親,不再和女同學來往。

第一則提到前輩後輩,這段戲則是母子,但也異曲同工,它是「有血緣關係的前輩後輩」,它是威力加強版,無論最後男主角處在母命難違也好,或者假使他抵死不從,那先前過程和我在第一則所描述的非常相似。就學、就業、感情,或者人生規劃云云話題,我們覺得父母不明白,我們認為孩子看不清,它是為什麼很多言論都在描述人家跟你想的不一樣,這段每個人必經的旅途就是為了認識那些不一樣,至於能否接受那些不一樣,並不是我們旅途的目的。

「怎麼結束人生,基本上你沒辦法選擇,可是瞭解死亡依然是很重要的。時候到了就是時候到了,你的死有其原因,原因來自一連串隨機組合的事情,每一件都是你親自決定的事情。最後在特定時刻,特定地方,以特定的事情讓你的人生結束了。」原著作者藉由男主角來說些怎麼看待死亡,我只是覺得似乎「有點歲數」的人就喜歡說一說生是如何,死又是如何。年輕談情愛,年老論生死,好像某種法則似的。

人的一生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抉擇,每天晚餐吃什麼,就是典型很多人持續面對的抉擇,當然也包括人生各個階段重要的十字路口,留下或離開,左轉或右轉,要還是不要等等重大抉擇。每一次抉擇不會直接牽動最終人生是怎麼了結,但那一刻來臨,怎麼死的,都和每一次抉擇有關。假設以吃東西為例,每吃一口不會引發所謂的大病,但大病之際,都會說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而那飲食習慣就是過程的概念,換句話說,這裡與前兩則提到的心得仍是十分相似,它就是講究過程。

後話

經歷前輩後輩,親子相處,怎麼看待死亡,這些必經的人生旅途,聽起來它在世代間輪迴著,而且很多東西都由不得我們控制,但是,其中有一件東西我們可以控制,它是速度。我有一生硬比喻,歲月是自動排檔的,就算我們什麼都不做,它仍會慢慢的帶著我們移動,我們改變不了這一點,而要動多快?就看我們如何踩油門,壓力、旁人的眼光再怎麼干涉,油門上始終只有我們自己的腳,靜靜想想,速度和很多生活中的東西相同,決定在我們自己。(2016-11-08)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