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s Not Taken,未曾走過的路

那些親愛的自己後來過得怎麼樣 – 我夢見未曾走過的路 (vol.230, s6ep59)

廣告

他走過人生交叉點

電影

這是一部劇情片,父女倆一天的故事,莫莉準備帶她的爸爸回診,雖然全程陪伴,可是帶爸爸出門不知道會突然發生什麼事,始終無法放心。她的爸爸是一位作家,有過兩段婚姻,不是家破就是人亡,類似無法收尾的小說,如今心志恍惚,講話幾乎只講一個詞,需要全天看護才能勉強生活。莫莉對爸爸的認識很有限,這一天是她距離最近的一次觀察爸爸,明白這個男人在人生旅途上做過抉擇,反思自己的人生,她也必須抉擇…

‘The Roads Not Taken’ (2020),Sally Potter 編劇兼導演兼作曲,Javier Bardem, Elle Fanning 主演,演員表現自然生動,片子在回想人生抉擇,音樂性強,透過情境傳達人生心得,沒有特別按照時間順序講故事,甚至沒有故事,是一部反應兩極的片子。

特別介紹:‘The Roads Not Taken’ 容易聯想到美國詩人 Robert Frost 的詩 ‘The Road Not Taken’,新聞工作者 David Orr 在英語文學評論網站 the Paris Review 刊登一篇文章 ‘The Most Misread Poem in America’,詳細說明這首詩的真正意涵。

The Roads Not Taken/未被走過的路/未曾走過的路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The Roads Not Taken’,導演 Sally Potter,作者電影的實踐者,懂導演方法,懂編劇技巧,懂配樂編曲,懂文學作品,懂吳爾芙在講什麼,籌碼在主力手上,天大的利空不會跌,這道理在電影上也是說得通的,她的電影總是令我印象深刻。現在這部’未曾走過的路’,有那麼一點點不同,我個人覺得她想圓一份心願,作者電影徹底個人化,評價兩極也是很正常的。

男主角 Javier Bardem,極好的演員,觀眾朋友可能對他演的反派人物印象特別深,雖然我常看獨立電影,但是這次必須提一下商業電影,只要飾演反派表現卓越,時下被記住、被痛恨的,很快就會接演 007 系列電影的反派。Bardem 當年的例子是 ‘Skyfall’Mommy is very bad. 有印象吧?殺人無照虐待殺人執照,反派的最高榮譽,堪稱電影圈的諾貝爾獎。話說回來,Bardem 這次不演壞人,而是輕度癡呆,恍恍惚惚心事重重,他演心事男已經好幾次了;’點燃生命之海’,跳水意外癱瘓,大半輩子爭取安樂死。’最後的美麗’,一個江湖人罹癌,活得加倍奔放。或者本片的痴呆爸爸回想未曾走過的路。換句話說,明白他的心事也就明白整個故事。

‘The Roads Not Taken’,我相信知道的人很少,知道而且看完的人更少,看完還會找觀後感的人趨近於零,但是,高中數學老師說過,趨近於零不等於零,說不定就是你,有興趣多接觸這部片的二三事,甚至想知道我會怎麼看,來對地方了。

男主角李奧廢掉之前,他遇到人生交叉點,首先是第一段婚姻 (Salma Hayek),倒不是選擇結婚或離婚,而是他做了一個選擇,姑且先這樣說吧,從此人生大不同。第二個路口也是婚姻,第二段婚姻 (Laura Linney),片子透露比較多,拋棄家,獨自遠行,遇到德國美女 (Milena Tscharntke) 那段戲。最後半次是指李奧划船特別猶豫,類似之前買股都賠錢,負能量特別強,我還來不及看出個所以然,他就昏倒在船上。所以,人生交叉點總共出現兩次半。

上一段不清楚,甚至整部片沒看過都不要緊,這裡在講人生觀,看片是烹調人生觀的一萬種食譜中最方便的一種,類似電鍋出好菜,先來看看這裡有哪些食材。

‘The Roads Not Taken’ 受到一首詩的啟發,詩意與電影大意很接近,我打個比方,想像森林裡有兩條路,一條明晃晃就是步道,有板有燈有欄杆,估計市政府有在做事;另一條是泥巴路,感覺曲徑通幽,通什麼幽不知道,但肯定不好走。然後A君選了泥巴路,吃苦當作吃補,卅年後憶當年,因為選了比較少人走的路,淬鍊非凡人生。聽起來有點像網路文章騙流量…,如果這樣解讀等於嚴重曲解。

眼前兩條路,一條步道顯然是修過的,乍看好走,說不定路程比較遠,甚至豆腐渣工程;另一條羊腸小徑,雖然看起來很難走,但是費力省時,沒準是條成功捷徑。換句話說,兩條路好壞參半,風險均等,自己只能選一條,下好離手,選定出走,另一條就變成未曾走過的路。失敗,成功,反悔,那些都是後話,當下的那一分的那一秒,純粹選擇。

食材準備完畢,我們可以開始煮了。

人生不斷選擇,我之前在其他篇觀後感提過人生是一連串的死亡與重生,一旦斷了選擇,也就不會感到任何絕望與希望。李奧的人生交叉點,第一次是他失去小孩,如果家變可以排名,這項穩居第一,世上沒有幾個夫妻成受得了喪子之痛,李奧選了一條路,從此人生丕變。

話雖如此,李奧的第一次在我眼裡並沒有真正做了一個選擇的動作,不是語言癌,意思是他沒有主動選擇,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提到姑且。他只是順水推舟,順勢發生,結果大錯愕,早知道的話,當初就如此這般那樣…,可以想像後續的自責。我個人也曾失去至親,雖然不像李奧那樣背負血債,但是我時常想起 2001 年 12 月 30 號,感覺自己可以在醫院多待一段時間,卻選擇提早回家,有淡淡的缺憾。實際上我無法選擇,扭曲的自責就是自己不斷想像另一種可能,我看到李奧的第一次,想勸他,那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但我退了回去,有時候感覺比事實更像事實,是無可避免的。

第二次明顯不同,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確實出現兩條路,李奧選了其中一條,自主選擇,所以第二次選擇可以充分反映那首詩的意境,也可以徹底誤解,這樣說吧,我們常聽到的進退取捨也好,三元悖論也好,都在講無法兼顧必須選擇。李奧選了自己的慾望,要說事業我也不反對,拋棄了太太和女兒,反過來假設也行,如果選了利他就很難利己。這些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不能說這樣看是錯的,只不過把 ‘未曾走過的路’ 看得太簡單了。

假設我的老闆有一盆虎尾蘭,選擇一,細心照料,雖然虎尾蘭的生命力很強,但照顧不嫌多,結果長得還不錯。我把生活重心放在植物,以至於比較少時間做自己的事。選擇二,反正虎尾蘭很容易養,我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回過頭來,虎尾蘭看起來像野草,長得也還過得去。感覺作祟時就會追究比較,放生的虎尾蘭當然比不上細心照料,或者,撿零碎時間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怎麼可能比得上第一優先。萬一差距擴大,反應也跟著變強,哎!我放棄了天大的好機會,或者,我選擇比較少人走的路才會受盡折磨。其實一切只是選擇,不然「擇你所愛,愛你所擇。」早就成了鬼扯,整天抱枕頭哭算了。詩意如此,電影也是,如果你覺得我在亂講,表示感覺的力量確實很強大,主宰我們相信選對或選錯,天天是陰天,三步兩回頭。其實啊朋友,一切真的只是選擇。

李奧划船那段戲,要說選擇,有點像又不會太像,選到一半就停了,我不敢說自己看懂什麼,只覺得他被舊夢糾纏,回憶點點黯淡,抉擇往往失敗,卻又覺得這輩子可以活得自由點,活得水瓶點,好比說一桌麻將,天聽有可能流局,連十不代表拉十,把把都是獨立事件。就這樣兩種想法較勁,李奧猶豫半天,難以抉擇,昏倒了。是吧我想,歲月裡舊夢不醒,歲月外不再年輕,無法像以前那樣戀愛,無法像以前那樣做愛,更別說像以前那樣擇你所愛,悶啊,不如昏倒算了。


我個人大概 8 歲學會選擇兩個字怎麼寫,20 歲開始真正明白其中意義,到現在也好一段時間了,我會說這東西不知道是誰設計的,永遠適應不良。

時常想起未曾走過的路,自己變得多愁善感,並不是因為埋怨現狀,而是想偷看一眼,假如當時愛了,或恨了,或留了,或放了,那些親愛的自己後來過得怎麼樣。偷看哪有這麼容易,於是我需要一個抽象的東西來寄託我的抽象,平行宇宙是極好的,幫助我想像平靜。換句話說,我不是那首詩或這部片的信徒,感受每條路各有各的好,對我來說是不夠的,可是這部電影沒有拍壞,也沒有瞎扯。準確的說,吃飯的方式不一樣,他們用刀叉,我拿碗筷,彼此都在吃飯,讓自己的味蕾繼續感受甜酸苦辣,這是最珍貴的殊途同歸。

朋友,你永遠不會知道怎麼選比較好,但是認識選擇依然重要,就像這部電影最後出現視覺特效;女兒的雙影表示她的人生開始了,單看別人選擇只會看到後果,好的壞的,牽連與否,接不接受。輪到自己面對兩條路,開始認識選擇,感受未曾走過的路,我相信不用太久就會口渴,然後喝一杯水,冷暖自知。(2020-09-21)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