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影

這是一部「劇情片」,描述法蘭的日常,她是上班族,平日在辦公室裡沒什麼存在感,與同事保持距離,一種無色無味的各自安好,她知道自己小孤僻,也覺得待在這樣的泡泡裡還行。辦公室新來一位同事,跟法蘭傳訊息,約她看電影,類似戳破泡泡,法蘭開始做白日夢,覺得自己好像某種程度上死掉了。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 (2023) Oscilloscope Laboratories 發行,Rachel Lambert 導演,Daisy Ridley 主演,電影故事主要在說一種心情:一個人孤獨,在團體裡孤獨,但沒說死,說這份孤獨的過程,在探索,在提問,這樣走下去是什麼感受,走向什麼樣的出口?也是為什麼我把劇情片加上引號,有劇情,沒有一定要交代劇情,全憑自己感受,是一部抒情的獨立電影。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偶爾我會想到死亡/有时我会思索死亡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沙灘木頭堆陶醉 森林深幽處沈睡

播客準備中

會看這部片有兩個原因,有順序的,首先是 Daisy Ridley, 再來是片名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女主角的部分我下一段再聊,先來破題,「偶爾我會想到死亡」,我認為中文譯名用死亡這個詞太嚴重了,故事比較多的是感覺,這樣說吧,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尷尬的,不知道該怎辦的窘境,然後重點:自己並沒有徹底逃避,還是想做點事,可能觀察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緩解尷尬,卻-無-效,於是覺得「好想死啊」,是這部片讓我感受到的,而且我覺得他們把那種感受描繪得很好。

我有在看 Daisy Ridley 的電影,包括 ‘Chaos Walking’ (2021),可以說為她失去理智,類似看到橫幅結帳再九折就被吸過去了,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可能人與人就是這麼回事,吸引不用理由。

Ridley 是牡羊女,在我眼裡,正能量的故事特別適合她,正能量可以是有自信的角色一路狂飆,可以是受挫折的角色先蹲後跳,到最後一定要讓她的氣質或人格特質「放出來」。回過頭來看這故事,主角是迷惘的,哀愁的,寂寞的女生,Ridley 在這裡無所謂演得好或不好,而是心性發揮不出來,那種感覺就像大主廚做皮蛋豆腐,舒馬克開豐田小鴨,啊對!我想到更貼切的例子,有人很會唱歌,尤其尾音是開口音的歌,而我請他唱閉口音的歌,當然他能唱到來賓掌聲鼓勵鼓勵,只是沒機會展現最拿手的音。

分隔線

人物設定也好,真實個性也好,因為彼此不同,人與人相處總是一言難盡。這部片有說 It’s hard, isn’t it? to be a person. 做人好難,我想他們的意思也是在講人際關係,有時候社交使自己陷入困境,怎樣是冷漠,怎樣算雞婆,每天都要來回三千遍,像片名說的,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

女主角法蘭,上班族,平日在辦公室裡沒什麼存在感,與同事保持距離,一種無色無味的各自安好,她知道自己小孤僻,也覺得待在這樣的泡泡裡還行。有的人覺得故事在說社交恐懼症,我不敢那樣覺得,因為社恐是宣判,是定調,直接跳到終點站:累累的就說睡眠不足,卡卡的就說水星逆行,而我認為言之過早,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

細節有兩層,有意識的,實際相處的,以及潛意識的,內心深處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這故事來自海王星。

實際相處的情況,我看見法蘭有在回訊息,辦公室走廊說笑話,答應看片邀約。說到社交,她不接近,也不逃避,法蘭就很「現在應該沒我的事吧」,不過她有在跨第一步,探索人際關係,嘗試什麼樣的溫度與濕度,是他們相信的恰到好處。

我感受到法蘭有兩層世界,意識與潛意識,意識是她在探索人與人的距離,尤其她在男同事家看片那段戲,之前他們去電影院看片,法蘭說電影不好看,一-點-都-不-好-看,聽起來像個不愛看電影的人。後來在男同事家看片,男生看片看到睡醒都兩次了,法蘭說電影還不錯。男生迷糊了,這女生到底喜不喜歡看電影?男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繼續聊,就在這時候,法蘭告訴男同事「你可以多說點你」,例如家鄉、記憶、嗜好,或感情,如果你願意聊聊。

那段戲讓我有感觸,有些人聯想到法蘭是女生,被動啦,觀察啦,慢熱啦,我倒不覺得是女生的關係,因為我自己也有過那種時刻:覺得「這一刻」還不錯,想停留在這一刻。那麼…怎樣才會進入「下一刻」?老實說,下一刻出現的時候自然就是下一刻。你知道的,這聽起來很單方面,對方的相處節奏不一樣,總會有一方相對較快,運氣還不錯的話,關係是一首探戈,你退我進,你進我退,三二三四,再來一次。換個角度,如果關係壞了,壞就壞在節奏比較快的那一方急了,像電影裡的男同事覺得法蘭很遲鈍,男生失去耐心,想問清楚想攤牌,也就是車上那段戲,你知道嗎?結果是可以預期的,一連串的非冷非熱令男同事覺得法蘭很難相處,法蘭說「我不知道你想要我怎樣」,沒錯,結果是可預期的。

我是寫東西的人,有時候坐下來,一坐就是一萬年,半個字也寫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有話想說,只是不知該從何下筆。相處也好,社交也好,基本上是一樣的,有時候沒回應,無聲的自由落體,真的只是不知道你要我說什麼,你要我怎樣,如此而已。

內心深處,這部分非常有意思,是故事核心,類靜止畫面,各種形狀大小款式的陳屍,有藝術感,海報是個例子,法蘭陳屍在森林裡,還有沙灘上的木頭堆,其中一塊是法蘭。

我看到法蘭陳屍在森林裡,森林是有動靜的;躺在沙灘上的木材堆裡,海浪也是有動靜的。我在感受她,內心深處覺得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嘗試了一些,不積極繼續,不浪漫罪名,類靜止吧我想,相對停滯了,假設我是法蘭,主管交辦,同事私約,team building…etc. 我是正常速度活著沒錯,可是周遭一切就好像三千倍速運行,相對的,以周圍的人為基準,他們是正常速度活著,我就顯得三千分之一那麼慢,幾乎沒在動,幾乎死掉了。

法蘭的探索過程,我自己也有這樣的過程,是奇妙的,存在時差的。這種過程裡有兩個但,自己不覺得自己異常,但也會想縮短時差,社交起來,這是第一個但。真的與人互動之後,有時差,有距離,但也沒有非得要徹底縮短那種距離。這是第二個但。所以,我不會用社交恐懼看待法蘭,只是個過程嘛,過程中背負的感觸,好想死啊,並不是恆定的。你猜到我要說什麼了,對吧?

是獨處,法蘭的過程就是我們認識自己的過程:獨處時會怎樣?可能完全無法獨處,可能非常喜歡獨處,當然也有可能認清自己,有時需要獨處,有時喜歡互動。

電影結束了,法蘭的日常,編導把那種探索過程描繪很不錯。如果你有看過這部片,‘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 你在看的時候就像是在獨處,這片還蠻適合一個人看的,然後,看完很有感覺想找個人聊聊,那就像在互動。有時獨處,有時互動,至少我覺得是真的。(2024-03-30)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