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這是一部英式喜劇,描述新年前夕,事業有成卻醜聞纏身的高階主管,獨自照護癱瘓兒子的母親,感到缺乏關懷的名媛,對社會感到迷惘的男孩,四位不同身分背景的陌生人不期而遇,在倫敦一棟高樓的天台上意圖跳樓輕生,卻意外出現「排隊」窘境,因此,他們的心理準備完全被打亂,也因為這場特殊的緣分,名媛約定每一個人在情人節之前都不可以自殺,彷彿多了兩個月的生命延續,他們一度感到絕望的人生也有所轉變。

改編自英國作家 Nick Hornby 的同名小說,‘A Long Way Down’ 故事情節雖然有關自殺,但口氣不是探究生死、道德價值,而是著重描寫現代人來自工作、婚姻、親子之間…種種的生活壓力,這些壓力例子在電影裡是嚴肅的,完全不是什麼光怪陸離的人生際遇,甚至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但是,描述的口氣並不沉重,換句話說,電影裡有許多自嘲的態度,屬於比較輕鬆的當代生活寫照。

Nick Hornby

特別介紹這位英國作家,廣為人知的小說和電影 ‘失戀排行榜’ (High Fidelity, 2000)、’非關男孩’ (About a Boy, 2002) 都是他的作品。他也是一位編劇,不只是改編他自己的小說變成電影劇本,例如 ‘愛在他鄉’ (Brooklyn, 2015)、’名媛教育’ (An Education) 是他改編電影劇本,換句話說,他自己的東西比較描寫當代人間事,也有能力改編其他題材,比較來說 ‘A Long Way Down’ 屬於小品故事,但畢竟是 Hornby 的東西,仍是存在有意思的內涵。

燙芋頭

排隊跳樓開始,四位人物無法如願,卻因此牽起某種特殊的友誼,他們彼此同意再活兩個多月,原本感到無助的生活還是無助,倒也發生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也許有意義三個字說得太早了,後來發生的事情一樣令人無助,但是,看法有所轉變,還是不是感到無助?那又不一定了。

四位人物沒有成功跳樓,他們受邀上電視節目,某種程度變成了媒體寵兒。四人的遭遇可以是一則話題新聞,也可以是一段心靈訪談,有時候一腳踏在門檻上,那是進門還是出門,都難說。明明感到絕望而偷偷尋短,尋不了還得拋頭露面的分享心得,四人如果說得真心,似乎在討什麼關心,如果避而不談,又似乎繼續陷在原本封閉絕望的生活中,打趣的說,果然是英式血統的戲劇,‘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不只是數百年前的戲劇對白,做還是不做,也依然是個問題,困擾著數百年後的劇中人,和我們。

那一段戲恰巧出現在預告片裡,四人決定上節目現身說法,他們描述天臺輕生的那一夜,給了一個非常淘氣的說法,不是其他,正是媒體最喜愛的版本──遇見神似麥特戴蒙的天使,勸阻他們懸崖勒馬。都說,非關真假,夠精彩就行了。難道,這就是應付媒體,所謂的什麼現代人生存法則?也有人籠統的結語,這就叫作認真就輸了,那些情況萬萬不能較真。我倒覺得認真依然,不能說胡亂扯淡就是不認真。

他們四人在媒體訪談的說法是一種嘗試改變,他們獲悉媒體採訪,並不是立刻想出這一招,他們原有的生活裡那些數不完的燙芋頭,習慣握得很緊,因此燒得他們好痛,於是他們改變,既然選擇再繼續活兩個月,稍微鬆鬆手,還是不是感到無助?那又不一定了。

生活中有太多滾燙的芋頭不得不拿,有時候當個小丑,左右手交替著邊捧邊拋,差點還掉到地上,但是,燙芋頭也就這麼拿過去了,不少事情講究過程,許多事情倒也在乎結果,拿得過去就是我們的。(2016-09-12)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