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影

這是一部有關金融犯罪的法國電影,2008 年法國興業銀行巴黎總部一名期貨交易員違規交易,經內部稽查赫然發現該名交易員未平倉金額高達 50,000,000,000 歐元(約合當時法興兩個股本),曝險部位過大使得法興堪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投資銀行陷入破產危機。銀行高層相當疑惑這名出身勞工家庭、年資僅八年的交易員,如何突破內規乾坤挪移巨額資金?而他本身又是如何轉變成所謂的「魔鬼交易員」?

‘L’Outsider’ (2016) 改編自 2008 Jérôme Kerviel 違規交易案,也是金融界著名且真實的醜聞。Christophe Barratier 執導,Arthur Dupont 主演。這宗金融罪案的交易員固然作弊,但不是為了私取,案子本身已經具備強大的戲劇張力,因此電影故事並沒有大幅改編。此外,劇情不只專業的金融術語,也描繪相當比例交易員因競爭、業績產生的心理壓力,是一部有內涵、能引起反思的好電影。

特別介紹: Jérôme Kerviel 違規交易案截至 2017 年,違規交易方面當事人已經服刑,但賠償損失方面仍在和法興銀行訴訟糾纏。

L’outsider/局外人/巴黎交易員/Team Spirit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作弊是為了贏而不是輸

寫在前面

一般來說,法國片慣用法文片名,但這裡不用 l’extérieur,而用英文 outsider,為什麼這樣替代?法國人不太愛講英語不是嗎?對我來說那是另一種慣用,當想說的東西有國際性,或者普遍被美式文化薰陶,又或者想對美式作風反幽一默,只要屬於這個大方向,法國的東西就會出現英文了。例如 job, cash, kill,必然伴隨法國腔和調侃口氣,這就是法式幽默之一。而這部片在講金融醜聞,金融是典型的國際產業,因此出現 outsider,那麼所謂的局外人在講 Jérôme Kerviel 違規交易案,到底誰是局外人特別耐人尋味。

Jérôme Kerviel 違規交易案

說不定你已經聽聞太多金融醜聞,大多有關掏空、詐欺,老祖先所說的暗度陳倉中飽私囊之情事。而 Jérôme Kerviel 違規交易案有其不同之處,Kerviel 不是很基層的基層員工,但也不是高層人士,他就是一位在法興銀行任職將近八年,業績表現優異的交易員。他替公司賺錢,但他的方法越權,於是,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夢。

Kerviel 經手的交易,公司內部的風險控管、稽查,甚至法務部門,通通對他拉警報,這個人太恐怖了,押公司的兩倍股本,根本危害公司營運。如果整間投行的大 BOSS 就是Kerviel,他做相同的事情,會有多少人知道大 BOSS 正準備把公司拋去火烤?那又是另一回事。所以,Kerviel 的違規交易,假設我把違規二字先遮起來,Kerviel 的交易「有可能」是高階高層高到權限符合者也會做的,偏偏 Kerviel 的交易方法之瘋狂,就連真正有權那麼做的高層都嚇壞了。想像公司營運長還能說什麼?先不管開除,實在找不到理由留任這樣的員工。

誰是局外人?

‘L’Outsider’ 有人說「巴黎交易員」,也有人說「局外人」,指的都是同一部片。而我傾向後者,一方面法國並非只有巴黎,二方面局外人這個譯名能引起有意思的感觸。

Kerviel 任職的部門,每位交易員年資、能力不同,對應的年度業績目標也不同,就像鑰匙和門鎖,如果有本事打開門,自然是一筆年終獎金,至於獎金夠不夠份量?那是已經講了上百年的剩餘價值,怎麼樣都是不夠的。

既然存在業績壓力,Kerviel 同部門的前輩傳授兩招手冊裡沒有寫的實務經驗,出發點能夠保住獎金,也是內部行之有年心照不宣的小偏方。而 Kerviel 帶著他的倔,運用小技巧為公司賺進無法想像的獲利,也讓公司陷入不敢想像的風險,就在這裡出現局的概念。

Kerviel 摸清公司內部資金控管機制,調動 50,000,000,000 歐元重押指數,這個想法就是局。無論局內人或局外人都能想到這個想法,但只有局內人才能去做。Kerviel 沒有局內人的權力,卻做了局內人才有權力做的事情,顯然他是局外人越俎代庖。換個角度看,「摸清機制重押指數」,公司當然不能說成那是我們局內人都不敢做的居然由一個局外人做了。公司聲稱毫不知情,萬萬想不到,嚴格來說應該是百億百億想不到,員工 Kerviel 膽敢去做那種事情。公司是局外人,是受害者,這個說法被法官駁回,我個人覺得電影版沒有法庭戲有點可惜,新聞曾有報導,法官研判公司毫不知情的可能性極低,倘若始料未及,簡直是高速公路上一輛逆向狂飆的車,然後其他人一概表示沒有看見。

金童的門檻

‘L’Outsider’ 有一段戲在講 Kerviel 向他的前輩炫耀,的確,Kerviel 的業績非常亮眼,就像金童似的明星交易員。前輩卻因此感概 Kerviel 不適合做交易員。

前輩所謂的不適合,那是很心理層面的東西,在片子裡有描到幾筆,但不深,畢竟片子有片子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的色彩,描繪心理的東西太深的話會變調。不過,我還是有看見值得分享的東西。當我們在位子上得心應手,甚至表現優異,卻有人提出不適任,或多或少可以想想為何人家那樣說。

Kerviel 的交易方式絕不認賠殺出,2005 年歐股漲勢凌厲,Kerviel 逆勢操作加大空頭部位,富貴險中求、孤獨的交易者…云云說法他都懂,但同時他也必須承受幾個月被軋空的煎熬,他就是不認輸。苦撐到7月,英國受到恐怖攻擊,倫敦地鐵傳出劇烈的爆炸聲,原本漲勢扶搖直上的歐股應聲反轉,那件突發的爆炸案死者半百傷者破百,卻救了 Kerviel 的空頭部位。他的同事還戲稱該不會 Kerviel 自己跑去放炸彈吧?令人無奈金融世界現實苛薄的一面。話說回來,真的是因為絕不認賠殺出的堅持成就他的業績嗎?Kerviel 代表法人進出市場,他能動用的資金加上他不能卻依然動用的資金,的確可以跟市場對作,有時候還真的多堅持一陣子就讓他等到了。可是這種缺乏交易紀律的賭性會造成無法想像的心理壓力,易怒、失眠、咳血,看似來自工作,一秒鐘幾百萬上下怎麼可能壓力不大?由我的角度看,Kerviel 太在乎輸贏的賭性才是壓力源,最關鍵的是他自己不覺得。

容我這麼說,金融市場是一座特殊的賭場,但不能真的當成賭場,因為那裡比的不是輸贏,而是氣長。Kerviel 的硬撐作風,總會給他抱到第一特獎,所謂沒電的鐘一天也會對兩次,好運一旦到位便深信不疑,偏偏衰運一旦到位也就徹底出局了。所以在市場裡那樣殺氣騰騰的做法很酷,但氣短,短到沒氣還談何金童?電影裡的前輩說他不適合當交易員,是指能力不足?或是優秀的條件用在錯誤的地方?就看聽的人怎麼聽了。(2017-09-25)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