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的缺口令人開始接受以前不能忍受的東西 – 我夢見祖國 (vol.250, s6ep79)

廣告

連續劇

這是一套西班牙劇情類電視劇,描述巴斯克自治區兩個家庭的故事,聖塞巴斯提安某個小鎮,天氣雨,有位白髮女人返鄉掃墓,想起卅年前兩家人非常要好,媽媽們相約喝咖啡聊天,爸爸們喜歡在小酒館打橋牌,週末騎腳踏車,兩家小孩差不多青春期的年紀,有的繼續升學,有的開始工作,彼此互相認識。那天也是雨天,白髮女人的先生和平常一樣去工廠上班,身中三槍死在自家門前,警方研判是艾塔組織恐怖攻擊,命案使得兩個家庭同時破碎,斷絕來往,各自在歲月裡漂流,小孩長大,組織停火,社會衝突降溫,白髮女人總算等到對的時間解開心結,她的時間卻不多了…

‘Patría’ (2020),HBO Europe 製播,原著作者 Fernando Aramburu 同名小說改編,全劇共八集,Elena Irureta, Ane Gabarain 領銜主演。故事時間跨度大約卅年,交錯描述兩個家庭的人生,描繪大時代與小人物,巴斯克爭取獨立自治,以及艾塔組織 (Euskadi ta Askatasuna, ETA) 恐怖攻擊,政治與歷史用來襯托人世間聚散離合,是一套重量級的好劇。

Patría/祖國/故鄉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黎明三響定生死 黃昏一曲泯恩仇

通常我的觀後感有這樣的比例分配,影劇介紹四成,個人感想六成,但是我有預感這次的介紹恐怕連一成都不到,幾乎都在講自己的感觸。綁好安全帶,準備開車。

‘Patría’ 全劇共八集,每一集都有名稱,是典型的小說改編劇本。

  • Octubre benigno (十月天微涼)
  • Encuentros (遇見)
  • Últimas meriendas (最後一次午茶)
  • Txato, entzun, pim, pam, pum (乾淨俐落)
  • El pais de los callados (緘默之地)
  • Patrias y mandangas (老家與老套)
  • Pan ensangrentado (染血麵包)
  • Mañana de domingo (星期天上午)

這套電視劇和我期待的不一樣,出乎意料的好或壞,先賣個關子。想想自己看片追劇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現在來到睹物思情的年紀,幾個關鍵詞就可以開始探險,比方說這套劇有關「巴斯克」,這個我可以,不過我沒去過西班牙北方,哪來的關聯?

我在法國的時候有一次放春假跑去 Biarritz,法國西南方美麗的濱海小鎮,過個山頭就是西班牙,是我的人生與巴斯克文化最接近的一次。這套劇講的是巴斯克自治區,西班牙北方三省,巴斯克地區則是泛指該文化、語言、飲食習慣…等等通行的地區,除了西班牙北方三省,還包括一小部分的法國,這套劇第一集出現從西班牙開車到法國,的確,巴斯克人時常兩地往來,是個開車就能出國的地方。

2007 年我在 Biarritz,當時還算年輕,要記什麼都記得住,要講什麼都講不清,所以現在要說我還記得多少還真的有點尷尬,當地人說法語口音很重,喜歡在公園打鐵球,飲食習慣可以吃辣,都是些有點特別又不會太特別的事,不過有一種氛圍令我記憶猶新;當地的步調很慢,看似風光旖旎,所有人過得悠哉悠哉,可是那種慢節奏又像累到極點之後癱在地上…

分隔線

‘Patría’ 有關巴斯克自治區兩個家庭的故事,其中一個家庭只剩媽媽作主,另一個家庭是以老婆說的為準,所以也可以說這是兩個女人的故事,畢秋莉與米倫,女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肯定三言兩語說不完,也說不清,我的感觸還是分成兩個家庭來說好了。

畢秋莉的家 (Bittori)

爸爸開貨運公司,媽媽家庭主婦,哥哥長大之後當醫生,小妹最得寵,地球上家中老么都差不多,戲劇裡也是一樣的。畢秋莉一家四口是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經濟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時艾塔組織非常積極推動獨立,部分資金從民間吸納,這回事在西方和東方都是一樣的,順風就叫政治獻金,逆風則像勒索,即便自己站得住腳,還得先看風往哪裡吹。不想吹風怎麼辦,把窗戶關起來就好?其實沒那麼簡單,就像那首歌,沒那麼簡單,就能去愛,別的全不管。起於你情我願,止於不甘不願,大概也許可能應該就是這個順序。劇中爸爸不斷承受壓力,像一根甘蔗被榨汁,越來越乾,越來越扁,不想再付錢了,於是街角有一種氛圍逐漸加溫,結果不難想像。

畢秋莉家有一個人物描寫得非常好,其實這個故事裡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我只是特別有感覺畢秋莉的兒子,尤其他的感情生活,好像有點八卦,且聽我說分明。他是一個非常聽話的男生,矛盾,為難,痛苦,概括承受,即便到了中年也是如此,這種人恐怕不多了吧我想。他和義大利女友分手,我整個人梨花帶淚,這得多說一點,他們是醫院同事,畢秋莉覺得護士配不上自己的醫生兒子,而且女生年紀比較大,橫看豎看都不順眼,可以想像其中包含母性的防禦和保護,然而,畢秋莉的老公過世,政治謀殺,義大利女友嚇得不敢繼續待在巴斯克,就算用其他方式維繫感情,後果恐怕也是可以預料的,所以他們在喪禮上見了最後一面,風吹亂了長髮,消失在遠方。那段感情是畢秋莉兒子最有可能反抗原生家庭的一次,或者說打破沈默的一次,但沒有,不吵不鬧,不恨不怨,畢秋莉的兒子只相信家庭裡每個成員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的角色就是醫生乖兒子,代表他們家的美麗,我不知道,可能也代表他們家的哀愁。

觀察畢秋莉家,我看見哀愁,人亡家破只是後來,當初還有更多無奈;自己在狀況內,卻無能為力,做或不做都是錯,愛或不愛都很難,於是變成石頭,或者別人所說的沈默者。我本身也是個沈默,特別感慨畢秋莉家的悲劇。沈默者的背包裡有很多很多的不字,不願出風頭,不想選邊站,喜歡不代表支持,討厭不代表反對,在團體裡像個孤兒,出事的時候被覺得活該。所以現在建議大家不要做這種人?我不是來賣藥的,況且做哪種人也沒辦法建議,我只是覺得沈默者的生活就像賣雨傘的廣告標語,晴天八折,下雨沒折,遇到連續下了一個月的雨更是沒輒,身在動盪的年代或團體裡,沈默者注定孤獨,距離哀愁只有一步之遙,能說什麼?看看運氣怎麼樣吧。

米倫的家 (Miren)

爸爸、媽媽、大兒子、二女兒、小兒子,米倫一家五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女兒很年輕就腦溢血,俗稱中風,劇裡沒有特別提到幾歲,她應該算是早婚,小孩願意和媽媽在沙灘玩球可能接近青春期,所以我個人揣測她在三十多歲中風,非常佩服原著作者安排這段情節。事情是這樣的,米倫家媽媽與大兒子支持巴斯克獨立,態度激進,其他三人則相對冷靜,但也沒有到冷淡,類似三菜一湯很好,一菜沒湯也行。他們比較擔心激進行為撕裂家人情感,其實政治正確這回事天天拿出來講,已經是一種撕裂,媽媽和大兒子的聲音最大,其他人選擇沈默。你看,我花了多少字描述情況,作者直接描寫人物承受中風的苦,比喻極好。

米倫家的女兒不反對巴斯克獨立,也不想家庭失和,卻又無法阻止媽媽和大哥,無助無力且無奈,像極了中風,她也確實發生癱瘓。巧妙中的巧妙,我收到的第二層意涵是他們的街訪鄰居,乃至於整個家鄉有太多人中風,所謂沈默的多數,也知道革命難免流血,流的卻都是認識的人的血,甚至親朋好友的血,他們非常害怕生活動盪,只好自我麻痺。

回過頭來看看米倫媽,兩個女人的故事其中一位主角就是她,米倫媽很妙,人生經驗累積罵街的本領,加上巴斯克語或西班牙文連續發音,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連珠砲裡又穿插妙喻,我記得一段,人家跟她聊到兒子,跑去外地了,女朋友怎麼辦,有換人嗎?還是之前看過的那個女生?米倫媽說:「我怎麼會知道,他們年輕一代的就像兔子一樣亂搞。」

米倫媽並沒有特別崇高的志向或民族意識,也許中間稍微偏左,生了一個極左兒子,涉嫌殺人,整件事就變成「不管我兒子做什麼,我始終都是他的媽媽。」我想……話就說到這裡,感慨無聲勝有聲。

米倫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小兒子哥凱,我個人認為他是原著作者的化身,根據沒有根據的人生經驗,動人故事裡一定隱藏作者的化身。

哥凱這個人物一開始並沒有吸引我的注意,後來他長大了出外工作,出類拔萃,而且出櫃,大概第五或第六集,整套劇的中後段,他回家看看家人,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性向說出來,可是啊可是,常常心事到嘴口,卻又參酒吞入喉,家裡面姊姊已經中風,大哥涉嫌殺人,爸媽天天愁眉苦臉,老了很多,他不想把自己的事變成壓垮全家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這裡我開始認真觀察哥凱,在巴斯克語廣播電台上班,盡量多寫一些巴斯克文學作品,透過軟實力讓故鄉文化繼續存在。有的人相信火中取栗,哥凱相信默默努力,不逃避,不沈默,用自己相信的方式求生,然後越過幽暗山谷找到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他是作者的化身,如果每個人都當烈士,誰活下來寫故事?

分隔線

這套劇的最後一集,或著說結局,我不會說好或壞,只覺得那是很適合當結局的結局,也許在人生的各種「只能這樣了」,那個結局算是比較好的。和以前一樣最後習慣說些隱晦的東西,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改掉這個毛病。

我們一生都在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相信某些東西,宗教,政治,愛情,也持續受到挫敗,很痛苦,心頭上插刀,洩了氣就沒辦法像以前那樣,飽滿奔放,敢愛敢恨,但是,你的心依然是你的心,那些痛的缺口使你開始接受以前不能忍受的東西,只要有這麼一丁點空間,看見的世界也就跟著不一樣了。(2020-12-22)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