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ther,父親,爸爸可否不要老,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共同回憶只要差距一奈米就會發生水災 – 我夢見父親 (vol.274, s7ep23)

廣告

距離遙遠有多遠 最是記憶落差時

電影

這是一部劇情片,描述一位老男人相信自己可以照護好自己,拒絕女兒幫忙,可是生病了,老男人開始變成老糊塗,不僅忘東忘西,還會疑神疑鬼,顯然無法照顧自己。他的女兒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白天請看護,晚上親自照顧。雖然那份孝心可貴,但是很快就感受到現實的壓力,尤其病情不穩定,有時父親還是原來的父親,有時候隨口一兩句話聽了傷感情,他的女兒感到無助,開始考慮最後一個辦法…

‘the Father’ (2020),Anthony Hopkins, Olivia Colman 領銜主演,Florian Zeller 導演,電影故事來自舞台劇,那也是 Zeller 的作品,父親面面觀,生活,倫理,情感,父親代表什麼樣的意涵。導演翻拍自己創作的舞台劇特別熟練,故事的戲劇性強,並且抒情,面子裡子都顧到了。兩位主演的表現無可挑剔,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劇情片。

the Father/父親/爸爸可否不要老/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如果電影人物換成自己,自己會怎麼做?這就是為什麼故事打動我。

‘the Father’ 是典型中的典型,我用特殊的方式看完這部片,室內景較多,鏡頭運動較少,不用專家也能看得出來這部片來自舞台劇。劇本有層次,就像一顆核桃巧克力。老爸爸忘東忘西,疑神疑鬼,他怎麼了?他如何看待周遭?吸引人繼續咀嚼,親人之間的互動,體諒,糾結,拉扯,甚至開始接受以前不能忍受的,為什麼相處會變成這樣。滋味有點苦,應該是核桃黑巧克力。

換個角度想,我覺得 ‘the Father’ 這樣的好故事也像夢;有一層相對清楚的內容,還有更深一層的世界。當然,要像 ‘Inception’ 到第三、第四層也可以。這部片有事情也有心情,雖然平常會把這兩樣分開來看,但是在戲劇上就要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才是極品,浮現既視感,同理心,感觸洩了一地,沒關係,我拿面紙給你,不過等一下,我先抽一張給自己。

聽起來編劇好像很厲害?其實真的很厲害,不是我說的而已,歐美戲劇圈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尤其原創故事確實不簡單。哎…作者只大我一歲,我的故事還在某個平行宇宙裡漂流,想到就覺得慚愧。

我沒有任何根據,只是相信,無論台前幕後或觀眾,任何人接觸這個故事都會感受到人生無常,我應該從頭說起…

這裡的人生無常並不是指打擊,怎麼好端端突然就病倒了,不是這樣的,我看到的無常是潮起潮落,老爸爸的病情、心情,或整件事情,時好時壞,起伏無常。

青春的餘燼是妥協,隨著時間瞭解自己的習性,沒事別玩火,也可能燒傷結痂,老皮袂透風,總之少了執拗,少講兩句,趨向一種穩定。那是壓抑?是收斂?想想退一步生活安寧,收斂一點也沒什麼不好。我相信這些你都知道,電影不需要從老爸爸的卅歲開始演起。換句話說,我個人認為人生在世越活越收斂,成熟只是一種懶人形容詞,如果你願意往內心深處探險,你會發現很多細節,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聽話是因為怕麻煩,或者在乎的東西在其他地方,通通意味著約束。

這種約束可以維持多久很難說,生病可能會破功,例如電影裡的老爸爸,記憶力衰退,時間感扭曲,壓抑和收斂開始失去控制,甚至根本就不想控制,像孩子一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到什麼都說出口。寫到這裡,你是聰明的,老爸爸身邊的人有什麼感受?的確,舞台劇改編的電影很多鏡頭精準捕捉,別看某些橋段是 Anthony Hopkins 在講話, 請特別留意 Olivia Colman 的表情。我想像自己是女主角,幾十歲的人了當然知道爸爸比較疼妹妹,可是當面聽到他說得那麼自然,像心頭上插刀。更別說那種眼神,把親人當成陌生人,怪我沒有哲學細胞,那是一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要我理解一切只是因為生病?我恐怕不是每分每秒都那麼理性。你知道的,我清楚看見他臉上每一道皺紋,他只看見我模糊的眼淚。怎麼辦?該做的還是會繼續做,不該做的也都試過,只能看著他起起落落,為什麼哽咽我也不懂。

飛上三萬英呎,超越父親或長輩,也超越孫先生那句老話,病不只個人痛苦,家人也受累不少。我閉上眼睛感受,無論自願或被迫,任何人一旦失去控制,確實無法照顧自己,讓你在深夜恍神打破茶杯的原因並不是請人照顧太貴,時間不對,心有虧欠,而是他說溜嘴的那些話,固執,偏心,冷淡,甚至鑽牛角尖,把事情想得非常醜陋。那些都是真話,像機槍打靶,痛到你連生氣的力氣都沒了。我相信編劇已經不是創作而已,他可能真的遇過,撿回一條命,寫故事讓更多人知道那種情境。我也相信演員和觀眾都會想起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相處確實不容易。

坦白說像這種情感的深水炸彈,震撼歸震撼,也許睡一覺起來就忘了,畢竟類似的電影非常多,不然去自家客廳坐著也會遇到。‘the Father’ 故事還沒完,特別精彩的收尾讓整個故事變得不一樣。

老爸爸在最後提到他的媽媽,葉子,散步,他哭了,需要抱抱。我個人認為那種收尾方式很有詩意,也就是你覺得那些東西代表什麼都可以,而我感受到的是他很害怕,這樣說吧,癡呆症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包括我自己也沒有,暫時還沒有?不過,我有過一種狀態;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準確的說,有印象發生什麼事,對方說過什麼,自己做過什麼,可是認真追究,自己搞不清楚怎麼會這樣,怎麼回過神來發現在自己在哭。當然你也是知道的,即便自己搞不清楚,事情依然有後果,對方下定決心了,自己真的被拋棄了,就連懊悔也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懊悔,這種時候我和電影裡的老爸爸一樣,好像在講話,又好像自言自語,類似卡通人物翻箱倒櫃,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東西一直在飛,只想找到一兩件自己很確定的記憶,但沒有,箱子裡只剩下害怕。

距離遙遠有多遠,最是記憶落差時。共同的回憶只要差距一奈米,彼此都是潮濕的。是否接受以前不能忍受的事情?但願那是慢慢的。(2021-04-12)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