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感受到那些空白的缺要用愛去圓 – 我夢見丘奇先生 (vol.285, s7ep34)

廣告

電影

這是一部劇情片,描述小女生夏洛特和她的媽媽相依為命,家裡突然多了一位黑人大叔,自稱丘奇先生,天天替她們母女倆做飯,喜歡爵士樂,閱讀經典文學。起初夏洛特很抗拒那個陌生人,覺得大人的世界充滿祕密,不過隨著時間感到生活不能沒有丘奇先生,原來生病的媽媽一直隱瞞,無緣的爸爸則派來丘奇先生協助照護,直到媽媽過世為止。夏洛特用功考上波士頓大學,可惜她的媽媽等不到那一天,也意味著丘奇先生的「任務結束」,其實生活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繼續流動;夏洛特獨自挺著大肚子回到家鄉投靠丘奇先生,因為個人隱私而分開,又因為意外事故而重逢。聚散離合十五年,小女生與老廚師的友情不變,直到走完最後一里路。原本可能會當作家的夏洛特,是時候坐下來描述她的成長故事…

‘Mr. Church’ (2016),華納影業發行,Bruce Beresford 導演,Eddie Murphy, Britt Robertson, Natascha McElhone 主演,改編自 Susan McMartin 的短篇故事 ‘the Cook Who Came to Live with Us’(與我們同住的廚師),親身經歷,回憶成長的點點滴滴,以及珍貴的友誼,是一部抒情電影。

Mr. Church/丘奇先生/與我們同住的廚師
黃雨木,profile,2024

雨木觀後感

半生守護有離時 一切盡在不言中

開始之前先來一段小故事,我會看這部片並不是我自己選的,而是我的 LINE 社群裡面一位讀者朋友聊到的,「有沒有人看過 ‘Mr. Church’?」坦白說,行走江湖多年,自然明白江湖上臥虎藏龍,不過真的遇到高人的時候還是會嚇到吃腳腳,我想到倚天屠龍記,假設我是周芷若,愛看一些冷門獨立電影把自己練得走火入魔之類的,那位讀者就是黃衫女子,深居簡出,關鍵時刻一出手就是正宗九陰真經;但凡黃衫女子提到的電影,德國的,荷蘭的,拉脫維亞的,我在網路另一端發呆,類似想不起來老婆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也確實印驗那句話,已知的像一滴水,未知的像一片海,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再來,一流高手肯定不像我這種三流寫手,幾千字囉哩囉嗦,只消一句「好像不錯」,我就覺得沒看過那部片好像對不起列祖列宗。誠可謂大招必易,觀後感不用那麼多廢話,我回去砍站重練,以後你來逛我的新網站,每篇文章只會看到一句話,「這個很可以」或「這個傷眼睛」,如果那一天來了,表示我已經練成神功。

回到這部片,根據各種電影評分,粗略換算一到十分,影評平均不到四分,觀眾普遍超過七分。這個世界最不需要的就是中肯,我會特別注意極化。

這部片在影評和觀眾眼裡呈現極化,代表視角不同,這樣說吧,批改作文的時候,語焉不詳,交代不清,甚至有錯字,一篇作文很難拿高分。相對的,閱讀日記的時候,只要有感覺,文法或修辭反而不是那麼重要,塗塗改改或整段空白說不定還能代表作者當時的心情,比方說清光緒皇帝寫毛筆字,心情好的時候,一筆一畫精神飽滿,心情壞的時候,像小朋友玩食物的痕跡。所以,感覺這東西很難量化,至少我不敢給皇上打分。那麼這部片是作文還是日記?你懂的。 ‘Mr. Church’ 改編自 Susan McMartin 的短篇故事 ‘the Cook Who Came to Live with Us’(與我們同住的廚師),親身經歷,回憶成長的點點滴滴,以及珍貴的友誼。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散文電影,有關成長歲月的情懷,娓娓道來。如果在這裡加入編劇技巧,戲劇化濾鏡,確實會更好看,可是會有匠氣。我想我該舉例了,女主角夏洛特未婚懷孕,初戀情人後來當醫生,媽媽和「理查」到底什麼關係?這些情節在高分作文裡必須埋線藏針,環環相扣,而在散文殘篇裡就看你高興,無論有無交代,我相信那種歲月流轉,香氣已經入味,透透的。

這部片確實有一些情節太巧合,「天底下哪有那麼巧的事,一定是演戲。」也有一些情節非常平淡,淡淡的入,淡淡的出,不帶走一滴眼淚。的確,我想那種比例分配就是真實生活,當你走了好一段路,回頭總會看到有那麼幾年瘋狂燃燒生命,也會有那麼幾年都在煩惱水電瓦斯。再回過頭來,也許有一張小臉等著聽你說故事。

說到散文電影,我相信你最熟悉的就是散文電影裡的旁白特別多,「人生有一種特殊的前進方式很難形容」、「丘奇先生就像月亮」,許多OS內心小劇場。不過,這次除了旁白,還有一個東西特別打動我,說故事的方式穿插「留白」,我相信明眼人可以猜到幾分,也許女主角夏洛特是私生女?也許丘奇先生是同性戀?諸如此類的懸念相當多,可是真相並沒有那麼重要,電影選擇留白,準確的說,故事作者選擇留白。

每個人都在旅行,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難免會有幾段空白令人費解,為什麼這個人始終不肯說,為什麼那件事永遠看不透。有的人願意描述自己的過去,例如女主角夏洛特,對我們觀眾來說,她從小時候開始說起,而對她自己,那是回頭望,回憶就是回憶,未必有固定的順序與時態,類似做夢,你不會知道夢的起點,夢已經開始了。如果你也曾回首來時路,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旅途中的懸念,這個時候選擇用留白的方式描述那些空白,不代表她依然不懂,而是她真的懂了。

戀愛,婚姻,友情,或一段工作時間,我們經歷過很多緣分,可能緣起不滅,可能有緣無分,不管怎樣,把故事從第一章讀到最終章,媽媽在哭,叔叔生氣,女孩的背影,盒子裡的小物,有太多地方不清不楚,也無從追問…。歲月流轉,就算自己讀到最終章,卻發現故事並沒有完結篇,只有暫時告一段落。我感受到故事作者想把心得和大家分享,她也確實分享了,不僅短篇故事,還拍成電影。如果你有印象,片子裡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每個人在喪禮上會有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避談死者的任何事,有的人只想聊聊死者生前經歷過哪些事,有的人會安慰你,有的人會弄哭你,也有人不用講話,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確,我整段照抄,沒辦法,她說得太好了。

生活持續流動,不斷留白,趨向告一段落時,回憶的餘燼反映自己懂了,溫溫的,靜靜的,真的懂並不需要真相大白才叫懂,只是覺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狂冒冷汗,能夠平常心看待每個人的反應不同,甚至願意認真感受那些不同。懵懂與徬徨,揮揮手,告別了。別人身上最軟弱的一塊,無論自己再怎麼睜大眼睛看,只會看見空白。以前總覺得空白是個缺,終於明白那些缺要用愛去圓,靜靜的,溫溫的,還有點痛痛的,我想那就是成長。

一般來說,這部片在講友情,我同意,只是覺得這裡有更多細節在講特殊的緣分;開頭有多麼反感,結尾就有多麼珍貴,類似自己一開始非常討厭某個人,聽起來就像某個好故事的第一章。

我說的緣分是指丘奇先生踏進夏洛特的人生,看起來空手來上班,其實禮物非常多,美食、爵士樂、經典文學,的確,我相信某些鷹眼觀眾立刻注意到那個書架上都是文學名著,電影沒有直接描述那些大作帶給女主角什麼樣的啟發,而我覺得劇情發展已經讓一切不必多說。

文學和音樂都是藝術,要說美食是藝術我也不反對。我會這樣看待藝術,「可能可以」培養創造力,「一定可以」開啟感受力。

看看女主角夏洛特,小時候因為丘奇先生的關係開始閱讀,也許長大之後會當作家?那只是一個也許,還有更多的也許,也許沒有堅定的志向,也許沒有順遂的人生,也許上天就是要讓她活得特別精彩,即便那不是她想要的精彩。換句話說,生活有一種前進方式很難形容,夏洛特到後來並沒有變成朋友以為的那樣,甚至繼承了某種家族傳統,未婚單親媽。但是!那段緣分帶給她很多禮物,不會彈琴也能懂得欣賞音樂,還沒當作家也能觀察細微事物,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她學會如何感受。有時候感受比理解更重要,生命中那些無法理解的空白格,因此有了顏色。

不知道為什麼我又想和以前一樣,最後習慣說隱晦的鬼話,我覺得自己每次犯這種毛病的時候,代表一個故事真的有打動我。你放心,我不會煲雞湯,畢竟這個季節喝雞湯太燥熱。我會這樣說,緣分是什麼?緣分是收納箱,類似五金百貨行逛逛就會看到的。愛是什麼?愛是收納箱可以裝的東西。所以,箱子是空的或滿的,我們自己決定。(2021-06-01)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