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Good Days,四個好日子,美好的四天
廣告

神志不清亂講話 欺騙感情揮霍愛

電影

這是一部劇情片,描述一名女子用藥成癮,尤其海洛因,她也曾尋求治療,可是意志不夠堅定,總覺得現實生活不斷摧殘她,就這樣十幾年來活得渾渾噩噩,牙齒沒了,婚姻沒了,小孩的監護權也沒了。她回頭找媽媽幫忙,已經好幾天沒有碰那些東西,強調這一次戒毒絕對和以前不同。媽媽當然願意幫助孩子,只是女兒之前做了十四次放羊的孩子,使得媽媽不敢掉以輕心。母女倆聽從醫師指示鴉片類對抗劑注射治療,患者體內必須乾乾淨淨,不得有毒品殘留,至少維持一週以上才能打那一針。她們還需要等四天,可能和以前一樣半途放棄,也可能是全新的起點…

‘Four Good Days’ (2020),Vertical Entertainment 發行,Rodrigo García 導演,Glenn Close, Mila Kunis 主演。2016 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過的報導 (How’s Amanda? A Story of Truth, Lies and an American Addiction),記者和導演取得當事人同意,合力把這篇報導改編成電影劇本。片子在講毒癮者的生活,而我個人覺得這裡更有魅力的是母女關係,尤其兩位主演極好的表現讓我忘記自己在看電影,是一部重感情的劇情片。

Four Good Days/四個好日子/美好的四天

雨木觀後感

開始之前我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意外查到一些蠻有意思的小插曲,電影來自專題報導,報導來自真人真事,可以想像當事人看到自己的故事改編成電影,那種心情非常複雜,但是相信親身經歷可以幫助更多人,這樣做是值得的。後來也確實開花結果,當事人看到 Glenn Close 在電影裡的表現,「那些話那些反應,簡直就是我媽。」不僅如此,也在電影預告片下方看到有人留言,「我本來要來一針,看了預告片之後,我不想碰了。」

另外,我自己有點疑惑,因為這部電影在宣傳上有提到普立茲獎,我看完電影,讀完報導,確實是個好故事,但總覺得不至於到普立茲獎,類似二舅唱歌很有味道,能不能發行單曲是另一回事。搞半天原來是我自己搞錯,事實是這樣的,這部片的共同編劇 Eli Saslow 之前寫了好幾篇報導拿過普立茲獎,而不是寫了這篇報導獲獎。好吧,我想說的是有時候感到疑惑,能做的就是想辦法幫助自己釐清到底怎麼回事,這次很幸運可以查清楚,當然,也會有無法釐清的時候…

基本上原著報導提到哪些細節,電影版本幾乎忠實呈現,不過有一個差異,電影花了比較多時間描述媽媽的過去,我無法查清楚這段外傳是事實或虛構,不管是真是假,它讓整個故事特別打動我。這樣說吧,電影來自專題報導,報導來自真人真事,如果媽媽的過去是真實的,代表一種補充說明,不適合寫在報導裡,但適合寫進劇本裡,這是好的改編。如果媽媽的過去是虛構的,另外雕琢擺盤的,那我覺得這是極好的改編。換句話說,這條支線劇情特別打動我,我看到的是母女倆一起想辦法戒毒,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個故事更有魅力的是母女關係。

接下來和以前一樣要飛去平行宇宙,導航系統失靈,全憑感覺飛行。準備好了嗎?來感受一下我想到什麼。

先來聊聊劇中的女兒,用藥成癮,電影確實有敘述原因,匆匆兩三句對白,就像電車上的漂亮女孩,轉眼消失在茫茫人海。不過我這個人比較癡情,被電到就記住了。電影裡的女兒十七歲時嚴重運動傷害,處方籤包含鎮痛劑,接著高中肄業,爸媽離婚,藥品變成她的必需品,越來越依賴乃至於鎮痛劑到海洛因,牙齒沒了,婚姻沒了,小孩的監護權也沒了。她的 20-30 歲就這樣進入永夜。

用藥成癮的人,尤其毒品,非常容易被社會鄙視。我來說這些特別有說服力,並不是因為我有經驗,而是因為我是男生,這樣說吧,一男一女在路邊吵架,一定是男的那個有錯。兩個人不能在一起,一定是男的那個有錯。

其實毒癮患者是生病的人,需要接受治療,和高血壓、糖尿病、各種慢性病患者並無二致,然而社會免不了側目批判,吸毒的一定是有問題的。你知道的,一丁丁就夠了,裸妝感也是有化妝,對吧?只要這些觀感存在,如果我有毒癮我也會害怕接受治療,吃藥和打針算不了什麼,瞧不起人的眼光才可怕。

這些都代表現實壓力,觸發死亡陷阱,你可以在原文報導找到那句話,‘And the reality is a trigger.’

話說回來,社會鄙視毒癮患者也是有原因的,不過社會太大太複雜,我縮小範圍來看電影裡的母女倆,與其說媽媽鄙視女兒,不如說戒慎恐懼,因為毒癮患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最大的差異就是說謊,神志不清亂講話,欺騙感情揮霍愛。媽媽是理智的,知道當時的女兒並不是真正的女兒,因為生病才會胡言亂語。霸特!媽媽不是每分每秒都理智,還記得她說的?有時候覺得不想再愛女兒了。另外她也說過,我記得那是求診的時候,女兒擔心注射鴉片類對抗劑是否安全,媽媽在旁邊放冷話,「開什麼玩笑,妳現在會把身體當神廟一樣尊重了?!」聽起來好像媽媽放棄女兒,其實過來人都明白,確實傷到心才會那樣講話,還會講那些話代表還沒有死心,變成一種尖銳,武裝自己的害怕。

寫到這裡特別感慨,如果一切可以敢愛敢恨該有多好,事情就像大象放進冰箱一樣簡單,無奈提不起又放不下,徒留害怕。

另一方面,電影裡的媽媽有提到她的過去,無論真實故事或虛構情節,我認為那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在女兒藥癮初期的時候,那位媽媽選擇離開,另組家庭,對女兒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沒有說一句話就走。」

對我個人來說,這不代表媽媽狠心自私,撕裂親情之類的,畢竟技術上自己能等到小孩上了高中之後再選擇離婚,不僅證明又一次證明女人是世上最會忍耐的生物,也能感受到有在想辦法把傷害降到最低。不過,這確實是一件大事,不會像無聊的電影看過就忘。如果之後小孩沒事就沒事,萬一有事,像電影裡的女兒很有事,做媽媽的也只能…,我還記得電影裡的對白,「妳覺得妳有毒癮是我的錯?」「但願生活可以對她容易些」,換句話說,這裡很明顯有所虧欠,媽媽幫助女兒戒毒,同時也在尋求救贖。

匆匆人生數十載,我們只有小部分時間不知道該怎樣做個好小孩,然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納悶怎樣做個好爸媽。生活最公平的就是讓每個人都覺得不公平,為自己或替別人,困在某個十字路口覺得原地徘徊沒完沒了,其實你一直有在前進,只是十字路口都長得很像才會以為困在原地。

電影結束了,我個人覺得結局很棒,拼圖,有時候拼好外框就放著,有時候拼到最後少一片,好像生活就是一幅永遠拼不完的拼圖。但你知道嗎?這次不一樣,這次有人賠你一起拼,有沒有拼完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2021-05-24)


發表留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