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ler Room,搶錢大作戰
廣告

他推銷未上市公司股票

電影

這是一部金融犯罪片,描述一位大學生想盡辦法拚經濟,一方面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二方面讓法官老爸看得起,他在學校附近開地下賭場,連半桶金都不到,差點被斷絕父子關係。他從賭客裡掌握一條人脈,也許很快就會變成金脈,他開始穿西裝打領帶,進入金融市場從基層做起,兩項KPI有點難又不會太難,本身考取證照與四十位投資人開戶,實習生就能成為正式股票經紀人,像前輩一樣穿阿曼尼開法拉利。這位大學生很快掌握前輩教的二不心法,不用向女性客戶推銷,不要對木頭浪費時間,最佳新人獎幾乎就在眼前,他停手了,因為看穿公司非法吸金,坑殺散戶投資人使他良心不安,與其作繭自縛,不如金蟬脫殼,他還來不及想到最佳解,調查局先找上他…

‘Boiler Room’ (2000),Ben Younger 導演,Giovanni Ribisi, Vin Diesel, Nia Long 主演。虛構的故事在講詐騙,銷售未上市公司股票非法吸金,是一部輕量級的金融犯罪片。

Boiler Room/搶錢大作戰
雨木

雨木觀後感

‘Boiler Room’ 距離現在剛好 20 年,我最近對時間比較敏感,總覺得很多東西再不寫就沒有機會了,比方說不是天才的天才雷普利,比英倫情人更貼切的英國病人,那些故事在我還能被影響的年紀影響我很多,文字檔草稿在電腦裡躺了一萬年,你知道的,有時候真的讓你訝異的是檔案建立日期,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可以把一些念想完整的寫出來。

幸好,我想到 ‘Boiler Room’,2000 年的片子,光華商場還在橋下,熱鬧的商圈幾乎都有玫瑰與大眾,我常常為了十幾塊的折扣貨比三家,也許忙半天還是買貴了,但是我的青春是無價的。這幾個地方都有花車商品尋寶區,電影驚喜價 99 元之類的,’搶錢大作戰’就是其中之一,的確,XX大作戰曾經流行,如今只能追憶,像極了愛情。

好萊塢電影明星 Ben Affleck 在這裡客串一角,根據沒有根據的看片經驗,當年有他出現的地方應該也會出現馬克華堡才對,我是指 Matt Demon,其實我個人沒有特別注意他們倆的長相,不過網上流傳久了還真的有點像。也許對照一下年代你已經知道答案,當時 Affleck 大力推薦 Demon 擔任本片主角,而他沒空坑殺散戶,跑去執行稜鏡計畫 (the Bourne Identity),放一下馬後砲,Demon 真是押對寶了。

另外,電影特別聲明虛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通常這樣說代表禮貌,故事極可能來自真實事件的啟發,果不其然,導演表示創作時有參考喬登·貝爾福 (Jordan Belfort) 的金融詐欺案。如果記憶可靠,片子確實笑談詐騙,不追究細節,而且很少看到金融電影搭配嘻哈音樂,我個人相信他的說法。話說回來,Jordan Belfort 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大到拍電影的素材,其實這號人物用不著我廢話,他本人出過兩本回憶錄,其中一本直接拍成商業大片 ‘華爾街之狼’。

高壓推銷術

回想 20 年前的片子,片子裡引用將近 30 年前的另一部片子 (Glengarry Glen Ross, 1992),堪稱業務員必看的經典片,可是,那些犯罪方式現在恐怕沒用了,瞎忙什麼呢?如上一段聊到的,認識犯罪手法是有意義的,舊招也是,我想到那句老話,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其實談不上同情,只是舊招曾經有效一定有其奧妙,之後學好或變壞決定在自己,我繼續研究葵花解穴手。

在鍋爐室裡每個人全神貫注,他們說那是高壓推銷術,也是公司教育訓練的重點,例如業務經典教條 ABC 法則 (always be closing),談了不代表買了,務必要做到拍板定案,銀貨兩訖,你知道的,耍花樣的話當然單邊就行。這部片承先啟後,增加二不原則,我盡量說得委婉點,不找女性客戶 (Don’t pitch the b*tch),不要緣木求魚 (Don’t write wood),看得出來為了娛樂效果把話說得比較押韻。

他們的看法是這樣的,女性客戶容易擔心,交易之後萬一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就會打電話來平倉,說穿了只是一場騙局,哪來的平又哪來的倉?當然不能這樣說破,必須多花時間圓謊,時間就是金錢啊,所以不找女性客戶。第二點是指不要白忙,聽起來很籠統吧?所以片子裡的師兄特別說明,他們手上除了電話號碼,還有客戶基本資料,大概幾歲,做哪一行的,確實是一通推銷電話,但不能一聽就是推銷,否則客戶很快回答沒興趣,這通電話就白忙了,換句話說,主動開別的話題釣客戶的興趣,背貸款,帶小孩,生活品質,甚至詩與遠方,繞了太陽系一圈再想辦法把話題導回地球上的股票。這樣講總覺得還是碰運氣,沒興趣就是沒興趣,繞到外太空還是沒興趣,對吧?可是我有親身經驗,大概五年前,我的網站跟人家談過訂閱制,而我自己知道這些觀後感比較適合走別的商業模式,但是認識一下訂閱制如何運作也不是壞事,就開始談。

我記得那位業務很懂前面提到的第二點,功課做好做滿都在聊我寫的內容,我是作者嘛,一聽就知道這個人真的看過我寫的,就算昨天凌晨一邊刷牙一邊看也沒關係,當時我的態度沒有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可是自己沒興趣的感覺降得很低,雖然最後沒有談成,但我覺得那位業務員的策略是有效的,因為我個人在安排事情時類似水泥,不會很快固定,一旦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可是被高壓推銷說中時,真的有感覺到水泥正在軟化,是特殊的體驗。

回到正題,片子提到 ABC 法則,以及二不原則,高壓推銷不僅是講得天花亂墜,還有高命中,高效率讓對方接起電話就很難掛斷,我沒有鼓勵犯罪,只是這裡的犯罪是有技術成分的。

葵花解穴手

‘Boiler Room’ 的大背景是網路泡沫時代的尾聲,你知道的,水果熟透了就會開始腐爛,金融犯罪變得奇奇怪怪也就不奇怪,一大堆業務員擠在辦公室裡,西裝革履,能言善道,電話直銷吸引散戶購買未上市公司股票,的確,那是詐騙。

我對這部片的印象特別深刻,大概 2000 年開始知道泡沫經濟這個詞,卻也只知道個大概,虛張聲勢之類的,因為母語的關係,我總覺得泡沫是指肥皂水,洗衣機排放的廢水,滿腦子都是地上一灘泡沫的畫面,所以很難想像金融市場的泡沫代表某種假象。

後來我到船上服役,也就兩年後的事,有一次中秋節碰巧不用跑任務,艦長宣布么八洞洞全體人員碼頭集合 – 烤肉,福利加碼,特許當天晚上喝酒,的確,海軍在特殊節日是有可能開放營區內喝酒。我記得那晚花開月正圓,遇到一位老士官長也很愛看電影,隊部的跑來碼頭湊熱鬧,我們聊到’搶錢大作戰’,老士官長說某些老船有鍋爐室 (Boiler Room),也就是這部片的原名,可是片子沒有船也沒有鍋爐,不覺得奇怪嗎?別看我現在寫觀後感常常解釋名詞,20 年前的我還真的沒注意原文片名。他接著說,Boiler Room 屬於市場用語,很多人擠在辦公室猛打電話推銷東西,鍋爐室就是比喻那間人聲鼎沸的辦公室。

看來傳聞不假,運氣不錯,老士官長講的話大概十句只有一句能信,尤其喝了酒,那一句就被我遇到了,我心想,該不會他能解釋我的泡沫疑惑吧?結果老士官長笑而不答,直接叫我去啤酒和鋼杯,叫我開了就猛倒,可想而知,鋼杯裡大半都是啤酒泡,我只能等它消退才能繼續倒,我永遠記得那個冷冷又有智慧的口氣在我身邊說,懂了吧?泡沫經濟不是指地上一灘泡沫,而是啤酒的泡沫,可樂的泡沫,沒多久就會消散的。

陳年往事,覺得自己好像講了多餘的話,今時今日誰不知道這些小事,而我真正的感觸是解穴大法,這套指法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那晚花開月正圓,靈巧的手指必能一步到胃,這樣講好像又要掛限制級了…

泡沫經濟,割韭菜,寒蟬,羊群,金融市場乃至於文武百業,我們不斷遇到新的說法,尤其譬喻中的借喻,有時候思緒好像被點穴似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大家都這樣說就這樣吧,思緒越來越卡,痛點越來越多,需要獨立思考的時候就會出現盲腸,什麼盲腸?以為答案很複雜,其實問題沒看懂。例如我家這條巷子開了七家早餐店,還有一個攤販專賣飯糰,兩百米內開了七家半,早餐店是否泡沫?還沒遇到老士官長之前,我以為泡沫代表假象,台灣人習慣早餐外食,於是早餐店特別多,怎麼想也不會想到假象,甚至我能想像不同個性的人反而覺得問題問得很奇怪。明白老士官長說的啤酒之後,同樣的問題就變成早餐店有幾家是多餘的,過飽和的,像啤酒泡沫終究會消散的?無論什麼答案都好,這才叫把問題看懂了。

解穴代表解開某一段思緒障礙,也代表在乎那些小障礙必須先解開,話說回來,這份在乎很容易被環境削弱,團體裡總是充滿行話術語,縮寫簡稱,多問一句好像自己矮了一截,沖本命年的時候還會被反問,你不知道啊,做多久了連這個都不知道,以及’搶錢大作戰’的情節,有錢就好,知道那麼多幹嘛。我記得主角的人物設定 19 歲,想不通為什麼股票持有者都是同一個姓名,不知道就問,問不到就睜大眼睛看,不放棄那份在乎,總算明白電話直銷某公司股票,公司未成立,股票未上市,買空賣空還有一個買字,這裡直接空賣空,的確,他把問題看懂了。

有的人認為問題是什麼不重要,接下來怎麼做才重要。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先把問題看懂,自己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如同老美電影常出現的對白,You gotta do what you gotta to do. 繼續黑心也好,踢爆公司也好,或者像片子裡比較有戲劇張力的想辦法全身而退,接下來就是做自己覺得該做的,我想是吧,解穴大法解開思緒,然後善惡決定在自己。(2020-09-01)


發表留言

廣告